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无穷之路》从香港媒体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扶贫工作,以第一视角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征程中的中国奇迹。从叙事主体来看,纪录片呈现出扶贫主体的多元化,脱贫攻坚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共同主题。从叙事视角来看,借助微观叙事“以小见大”,将镜头对准因脱贫受益的普通人,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展现精准扶贫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了微观叙事与宏大意义的连接。从叙事主题来看,将中国故事升华为全球故事,强化了互通性和共享性。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需要从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出发,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让世界主动探寻中国经验和模式,从而提升国际传播场域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也是主流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主流媒体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发挥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是当下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主流媒体中脱贫攻坚融媒体产品进行特点分析,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分析其叙事创新实践与策略,探索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掌握舆论主动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面对数字环境中全球激烈的信息竞争,地市级主流媒体该如何抓住重大事件报道,提升国际传播力?本文以第32届世客会报道实践为例,从宣传策划、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通过数字应用“站C位”、数字叙事“能共情”、数字传播“走世界”等举措,全面提升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马陈静 《传媒》2023,(20):58-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中国脱贫攻坚伟大进程的主题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发行。本文对7部面向海外发行的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纪录片进行了文本分析,并发现这些纪录片通过再现内容、再现方式和再现逻辑,成功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国家形象。然而,其在展示中国脱贫实践的世界价值和影响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再现形象的文本数量较少、再现故事的层次较浅、再现叙事视角较为单一、中国脱贫攻坚特色话语建构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全球本土化”话语体系与多维叙事结构,以提升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国际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5.
2022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年,去年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纸媒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传递了政府的“声音”,加强了贫困地区人群的信息交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南日报》作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对扶贫报道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借助新闻叙事理论,从叙事者、叙事聚焦、叙事策略三个角度切入分析《湖南日报》扶贫报道的叙事特点,发现扶贫报道与叙事理论的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传统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优势,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脱贫工作者在脱贫战役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凸显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之文  徐忠 《传媒观察》2007,(12):52-54
主题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尽管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但新闻报道有其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倾向,有时这种政治倾向还特别强烈;另一方面,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完全脱离开主题报道而生存。作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版面、主流频率、主流频道而言,主题报道往往是家常便饭,总是要照面,总是要进行,所以对主流媒体来说,主题报道往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每逢重大时政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总是事先策划一些能够体现“主题”的选题和报道方案,以免到时措手不及。从被动式的报道,到媒体对主题报道的主动介入,是媒体搞好主题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张文迪 《新闻前哨》2022,(12):50-51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我国主流媒体关于奥运冠军的新闻报道在叙事主题与叙事意义生产上呈现出新的特征。主流媒体奥运冠军报道进一步回归奥运理念与体育精神,以全红婵夺冠报道为例,主流媒体在运动员明星化、典型教育、奥运吸引力方面创新叙事策略,结合日常叙事与宏观叙事,在新传播语境中建构话语体系,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8.
刘悦淼  李昱璇 《传媒》2021,(10):44-45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主流媒体参与脱贫攻坚、助力脱贫攻坚是其责任所在.为了更好地剖析主流媒体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和担当,本文以《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为例,对其参与脱贫攻坚的方式做了系统分析.人民日报社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反映脱贫攻坚政策效果;开展媒体进乡村活动,记录乡土的脱贫巨变;云上聚焦脱贫攻坚,打通信息传播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刘璇  郝亚晓 《出版广角》2021,(12):73-75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新型媒体所面临的重要议题.融媒体中心建设是脱贫攻坚在传媒领域发展的创新性实践,文章以石家庄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例,分析融媒体中心建设和脱贫攻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运用新媒体覆盖贫困人群,以新媒体普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我国巩固脱贫攻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数字传播的主题报道创新表达构成了信息传播领域的主要方式,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传播成为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关键发力点.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向纵深推进,主流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探索传播新样态,围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这一重要职责与使命,创新内容策略、叙事模式和传播路径,通过布局个性化的短视频、VR沉浸式体验、可视化数据等多种融媒体形态创新主题报道形式,以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立体的方式、智能的手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成就进行全景式扫描,以融媒传播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变,"融绘"百姓生活的富足和砥砺奋进的时代风貌,高度凝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挚厚重的人民情怀,充分彰显了全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不懈追求,为决胜全面小康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梳理研究全国两会报道,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报道创新探索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方法】文章以2023年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介绍专题、时间线、裸眼3D海报、动画短片等国际传播实践,提出对主流媒体使用英文客户端进行国际传播的建议。【结果】研究发现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通过议题设置、话语创新,优化叙事表达,回应海外关切,推出精品力作,生动阐释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成就。【结论】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需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才能在重大时政主题“新闻大战”中领跑。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在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叙事方面通过个人化内聚焦视角与编辑式零聚焦视角相结合立体呈现乡村振兴故事;以多文本、碎片化、数据化的新闻叙事表达强化乡村振兴故事传播力;以开放性叙事建构场景化与沉浸化乡村振兴叙事生态,实现了展示乡村建设新貌、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凝聚乡村振兴共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吴楠 《出版广角》2021,(9):78-80
文章以求是网"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记录脱贫攻坚、 实现全面小康的媒体实践为例,从整体策划、践行"四力"、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分析求是网"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何以讲好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动人故事,以期为主流媒体宣传和展示我国脱贫攻坚成就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4.
黄虹宁 《视听》2024,(3):131-134
主流媒体作为融合报道的主体,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开展的《大道同行丝路共鸣》特别报道,综合采用报纸、图文、短视频、H5、VR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的融合报道方式,创新融合传播,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覆盖面。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开展国际重大主题报道时,主流媒体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智媒体等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覆盖面,提升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读者的互动感、体验感和情感共鸣,推动国际重大主题报道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5.
“对话范式”是近年来指导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范式。然而伴随海外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传统“对话理论”面临社会网络关系盲区下的对象偏离和叙事错位困境。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焦海外社交媒体场域,结合数博会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实践,提出国际传播“对话范式”应基于海外社交媒体网络社会关系情境,引入“互动关系”“议题参与关系”和“权力关系”三大社会网络关系线索进行对话重构,以促进国际传播真正“对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宵祎  褚楠 《新闻前哨》2022,(23):37-38
身处“万物皆媒”时代,单向的传播模式,早已被双向、互动、多元传播所取代。重大主题报道是体现传统媒体思想深度和力度的报道形式,在“浅”信息中不断生产“深”内容,是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在当前传播环境下,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合传播?本文以湖北日报襄阳分社“襄阳都市圈一路看发展——我和我的家乡路”融媒体报道为例,分析地方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模式,探讨融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生产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媒体积极倡导的“替代性叙事”成为国际传播“南方转向”的重要表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相关国家媒体的扎根研究,发现:南方媒体通过构建“替代性叙事”积极汇入全球发展大变局,形成当代国际传播的“地方知识”,打破美西方主导性叙事的迷思,推动了国际传播超越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南方转向”。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于国际主流媒体的观点和意见,是当代国际舆论的主要载体。阿拉伯世界6个主要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报道,代表着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态度和认知。本文对9家阿拉伯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阿媒主要关注中国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换届和中国道路三个主题;对二十大报告、决议及党章修正案态度客观,高度关注并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这客观显示阿拉伯世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基本认可。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紧密依托阿拉伯世界发展中国家这股支持力量,积极扩大中国执政党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辐射全球。  相似文献   

19.
郑继业 《东南传播》2016,(8):105-107
在信息海量、媒介多元的今天,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对重大主题报道的"谋篇布局",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创造和谐的传播环境,是时下媒体宣传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州台系列主题报道的实践出发,多维度阐述媒体主题报道应该怎么围绕提炼立意、策划、组合报道三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来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运作能力,形成可操作、可实践的运行机制,制作播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博  向爱静  王聪 《传媒》2021,(1):25-26
在社会协同大扶贫格局中,主流媒体扮演着脱贫攻坚信息"传声筒"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为例,探讨脱贫攻坚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响亮发声、触达受众,为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创新脱贫报道、引导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