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人生温情与乡土风情,并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守护庸常人生,归依宁静乡土.凡俗人生中天然淳朴的和谐关系是迟子建将庸常人生作为理想的人生状态的首要视点,乡土世界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则是她将"乡土"作为理想心灵家园的深切探询.迟子建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为母题所营造起的诗意的乡土世界,是人们共同渴望的"梦中田园",这种执著于温暖人性的小说,其创作的意义在于:作家以自己的"心灵返乡"完成了现代人"精神还乡"的旅途.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创作在当代作家中是卓尔不群的。她的那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小说充满自然与人性的美。给人以清新温情的阅读感受。和谐美是迟子建作品里主要的美学特征,她执着于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世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人性恶的怜悯是作家营造和谐的途径。迟子建的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当今社会。她对当代社会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之后在作品中对真善美进行了挽留,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地”.而充满地域风情的自然化育了作家超然宁静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始终坚持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学叙写中发掘人性,思考人的生存和生命价值。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贯体现和蕴含着三大思想情怀——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洞彻与生命的悲悯,这三个方面也是对她小说特色和成就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4.
心理视镜中的人性挣扎--李健吾剧作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人性为旨归,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不断掘进,始终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核心追求.这一倾向在其成熟期剧作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善恶搏斗中的挣扎"、"压抑中的痛苦灵魂"、"多重矛盾中的困惑与选择"和"情结"等四种心理类型来具体展示当时生存境遇下被压抑的人性真我,揭示人性由扭曲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关注个体主观心理世界,由人物内心矛盾谛视人性,是李健吾剧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话剧和新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6.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小说有着浓浓的乡恋情结.这种浓浓的乡恋情结,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说的乡恋情结缘于迟子建对乡土及乡人的热爱,因此,她的小说一以贯之地闪烁着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  相似文献   

8.
《北极村童话》奠定了迟子建悲悯中寻找温情的文学风格.通过童年经验和童话故事的支撑,以儿童视角展现了苦难中的温情这一主旨.迟子建在平淡的叙事与言语中,向我们表达她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善良与温暖.而对于人性之恶,迟子建既展示了她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以不屈的信念为不幸的人们寻找出路.在叙事和构建过程中,迟子建执着地保持着难得的沉静和安详,穿透人心灵的温情与厚道,继而继续感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袁亚南 《教学随笔》2013,(16):129-130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是其人性书写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善恶、美丑等人性中对立面的转化与交织,看到了人性的救赎与自救,看到了人性的皈依与完善。《鸭如花》通过底层小人物人性的救赎与自救,谱写了一曲温情的乐章,体现了迟子建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她让人性中善与美的光辉照亮了灵魂中黑暗的角落,给读者以精神的抚慰。  相似文献   

11.
刘楚 《文教资料》2009,(18):104-106
迟子建的文本中充满了死亡的书写.现实中经历的人生惨痛,使她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去观照那些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共同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认同.在人与"灵"之间、生与死之间,她的作品愈显深刻,反衬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它似乎成为文学创作者始终都无法割舍的情结.一向以温情写作的迟子建也在她的创作中执著于对死亡的抒写,在一种深沉的基调中她以独树一帜的特有视角进行温暖的人性言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一主题.在这种言说中她实现了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反观,完成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完美旅程.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以来,迟子建一直以自己的风格与笔调述说着生活、人生、社会与人性中的美好与残酷,在作品中她一方面挖掘着世间的美好,给我们以温暖与美感;一方面也揭露着残酷与黑暗,书写着疼痛、关注着现实。她的《原野上的羊群》就表现了这种温情与悲戚。  相似文献   

14.
东北民俗文化是迟子建文学创作中难以分割的文化命脉。东北民俗文化的融入使迟子建的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和民族特征,同时也增强了她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纵深感。迟子建用三十余年的创作,塑造了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民间风俗世界,斑斓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她永葆创作活力的秘密所在。多重民俗叙述视角的选取可以看出迟子建的民族文化情结和叙事冲动。迟子建小说创作呈现出的民俗化倾向,直接体现出了她对东北这片土地的深切观照。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家,其对于小说创作的探索与开拓在当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逝川》作为她做喜爱的短篇之一,为新时期诗化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要从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两个方面对当代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逝川》中意境的创造做了探究,以此来透视迟子建小说创作的独特艺术风貌——浓郁的抒情味。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是一位从中国最高纬度的黑土地上走来的女作家,她以绚烂而平淡的笔触和悲悯的女性情怀描画了自然、人生的画卷.迟子建画面感强烈的作品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内在关联,她与米勒一样钟情于表现底层小人物,与梵高一样执著于强烈的情感表达,与高更一样在对现代文明的逃离中寻找着理想的精神家园.迟子建的创作不断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着灵感,西方绘画艺术对迟子建的影响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温情是迟子建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迟子建的作品之所以感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她作品中始终闪烁着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鸭如花》中作家将这种温情散落在罪犯、徐五婆、钟如雷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生灵之间的相互关怀,凸显出"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余华在写作之初想用孩子的天真无辜去抵制人间的冰冷,但在书写中却无力避免人性本恶,他借以寄托"善"的原型也变成了"恶"的代言人。为此他的写作中充满了困惑与矛盾:角色矛盾以及文化传承、理想渴望与现实感受的矛盾。他所揭示的这些矛盾正是东方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矛盾的核心问题——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对峙,余华以自己创作的矛盾阐释了自己对这种矛盾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人性复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自然美、人性美和地域文化美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内核,她的笔建构起与人和自然的和谐,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充盈着爱和美的自然世界;她用她纯熟的叙事,温情地笔调和灵动的语言告诉人们人性的美犹如丝丝细雨,滋润着人类干枯、坚硬、冷漠的心灵;她用心去展现东北地域文化那份厚重博大、狂放自由和饱经沧桑的美。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视角,展现了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她始终站在民间立场上,以平等的态度审视着故乡底层民众的生活变化,以她温情的笔触表现着人类共同的普遍情感,以自己生命的体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她借助东北边城特有的文化符号,把读者的期待视野引向更幽深复杂的人性层面和更神秘内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