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小刀会研究开出艺术之花.它走出学者书斋,嬗变为大众欣赏的舞台和电影艺术 上海小刀会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开拓的一个新课题,它由纪念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而始.人们从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找到了上海小刀会.1951年6月11日,<大公报>发表了署名张乔兰的<小刀会打击法国侵略者>,之后出现大小论文,如王天奖<上海小刀会起义始末>(<历史教学>1953年11月)、罗尔纲<上海起义的小刀会上天王奏>(<历史研究>1955年第6期)和梁任葆<太平天国和上海小刀会关系的商榷>(<历史教学>1957年2月),以后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2.
王重民先生的<中国善本书提要>是学界公认的目录版本学经典著作.笔者在利用它的过程中,偶见小疵.本文经过考证,订补<北梦琐言>、<典雅词>、<跋万玉堂本太玄经>三则的疏误.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 ,通过发生大观园中一个悲剧的故事为中心 ,描写了 18世纪的清代后期广阔的社会背境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而且正在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而保存在上海博物馆的豫园主人潘允端的《玉华堂兴居记》(俗称《玉华堂日记》,却是一部真实的、珍贵的历史原始资料。它记录了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上海豫园中潘允端最后 16年 (起自万历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 1586— 16 0 1年 )的生活。尽管《日记》只是一部流水帐般的大事记 ,很多事情交代不清、语焉不详 ,更无曲折缠绵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但综观十六年的日记 ,涉及潘氏亲身参与…  相似文献   

4.
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目前国内的四种原本<玉篇>残卷影印本作了具体介绍,并对各本之优劣异同作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内学术研究中对<玉篇>残卷影印本利用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安晚报>是一张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都市报纸,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年时间里,在全国晚报类报纸中,一直默默无闻.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晚报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安晚报>异军突起,在多次全国晚报评比中名列第五位(前四名依次是<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  相似文献   

6.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 <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历代学者对于此书都有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繁简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翦伯赞在<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这样评价: "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  相似文献   

8.
作为省级地方性的党报记者,近几年来,我精心拍摄、编辑了<漫游蔚州>、<千年古城--天长镇>、<沧桑广府城>、<村子里的长城--董家口>、<水乡古淀风情图>、<近观弘济桥>、<行走在山水历史间>、<石头的沉思>等一系列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历史遗痕的专题报道.采访的过程,大多是在尘土飞扬的乡间进行的,就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开始投入了对历史的探求,翻出了远去的历史,翻出了许久以前的凡俗生活,历史的意义也渐渐开始得到呈现,一种感动也随之升腾.这些专题报道在报刊发表后,立即得到了读者、专家的广泛好评,并在全国、省内评比中获得了多个奖项.  相似文献   

9.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唐振常(1922- )原是学新闻学的,1946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上海<大公报>工作.在<大公报>、<文汇报>前后从事新闻工作15年,后来却改了行,从事历史研究,主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文化史,较集中地研究了章太炎、蔡元培、吴虞三位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取得了一批较令人注目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了<章太炎吴虞论文集>、<蔡元培传>等专著和发表了<"四人帮"与青红帮>、<派性考略>等论文.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凤凰卫视继娱乐和新闻之后,开始拓展新的电视题材领域,推出了以<唐人街>、<冷暖人生>、<凤凰大视野>、<口述历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文和历史类纪录栏目,这是凤凰卫视电视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相比于同期国内其他纪录片栏目(频道),凤凰卫视纪录片在社会影响和商业回报方面无疑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1.
论文考察、总结了朱舜水在日本的汉语教学实践活动,并指出这些汉语教学实践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典型、突出的。即便在今天,它对于日本的汉语教育和中国的对日汉语教学,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因此,朱舜水堪称当时中国对外汉语教师的优秀代表,他的汉语教学实践活动代表了当时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高水准,而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作家高阳的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畅销,以及由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顶商人》热播后,胡雪岩瞬间成了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小说中提到一件事,1860年,太平天国为了减轻、摆脱清军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东进.骁勇善战的李秀成突围后一路凯歌,攻陷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杭州,控制了苏南浙北的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3.
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并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着重阐述了于光远与图书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以于鸣镝研究馆员生前在图书馆期刊工作领域的丰硕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他在期刊的概念、属性、管理、开发与服务以及期刊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独特见解,旨在探究他在期刊、期刊工作以及期刊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推动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左犀 《北京档案》2006,(4):49-51
<北京档案>曾于2001年第4期刊登<金鱼池沧桑>一文,其间说:"金鱼池原名鱼藻池,因以养金鱼为主,俗称金鱼池."其依据之一是<大明一统志>载:"鱼藻池,在文明门外(即崇文门外)西南,燕京城内.金时所凿,池上旧有瑶池殿."(按:据笔者所知,<明一统志·顺天府>有如下一段记载:"鱼藻池在宣武门外西南燕京城内,金时所凿,池上旧有瑶池殿."金中都城旧称燕京,文明门外何来鱼藻池?所以这才是准确的.)依据之二是<日下旧闻考>载:"鱼藻池,俗称金鱼池,其民以蓄金鱼为业焉,明人多往观鱼."然而,正是由于明清两代的几位学问家或未做实地考察,或对某些史书记载未做审读鉴别,将"金鱼池"与"鱼藻池"扯在一起.其实,"鱼藻池"乃是金中都宫城中的一处宫苑,其确切位置当在今广安门南、白纸坊桥西约200米处的一个湖泊,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其称之为"青年湖",但它绝非今天坛北门外的"金鱼池".  相似文献   

17.
俞君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深入探讨了其著作中所蕴含的文献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孙娇  丛全滋  李春利  刘琨 《图书馆学刊》2009,31(10):17-19,32
通过对于鸣镝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进行研究,提炼出他在治学方面富有个性的研究特点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多角度展示了一个图书馆学家的风采,同时,为图书馆同仁从事学术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粟裕偏爱上海兵 我的叔叔粟裕对上海是很有感情的.他对上海进行专门研究开始于抗战后期.1945年初,中央有个指示,让粟裕带10万精兵攻打上海,并把张爱萍派到上海来做内应,还把江苏省委改为中共中央直属上海局,书记是刘晓,准备发动武装起义,里应外合,把日本人赶出上海.  相似文献   

20.
大学时期.找他从丁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知道了先生的大名。2001年5月18日作为于光远网站的上海联络员,我第一次有幸与他老人家相识。相谈中,他平和幽默的风范让我本来的做畏无形消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