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会放屁     
《知识窗》2009,(3)
鱼会放屁吗? 一位从事鱼类研究的科学家告诉人们.他曾多次观察到鱼类向水中释放气体的现象。不过遗憾的是.气体虽然从鱼的排泄孔排泄出来.却无法在水中嗅出这种气体是否带有臭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的热点话题——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三个疑问:气候真的在异常变暖吗?气候变暖真的有害吗?即便气候真的在异常变暖,主要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吗?经论证分析,本文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科学前沿问题,和政治、经济有关,但应该和公众无关。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1,(9):38-38
科学家如何预测未来气候?IPCC预测,如果不采取全球联合行动减排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4.
奶牛肠胃胀气是一种臭名昭著的温室气体。能通过改变它们的食谱让空气变得洁净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正>减碳路上,储能产业十分火爆。诞生于四川德阳的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无疑是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的一道亮丽风景。“温室气体”如何储能?“代步的轮子”也能储能?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相似文献   

6.
封面故事:拓扑异构酶和DNA超级螺旋,超级火山爆发后地球没有明显变冷?火山爆炸性气体来自深处  相似文献   

7.
陈琛 《百科知识》2007,(9X):23-23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温室效应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我们都知道温室效应,就是天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暖化。那么超温室效应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一程 《知识窗》2010,(8):40-41
高考结束后,你是否任由自己像一只气体外泄的气球漫无目的地飞?练习爱吧。爱父母,爱生活。爱自己……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创新》2014,(12):15-15
流言:为了赶上买卖的好时机,一些商贩选择催熟水果。外表颜色鲜亮的水果,实际上是人为施用乙烯气体或乙烯释放剂(乙烯利)处理后的结果。对此一些网友产生了疑虑,催熟水果营养成分是否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09,(22):30-30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天空显现为蓝色,是一种被称为瑞利散射的过程引起的。根据经典物理学,加速运动的电荷将向外发出电磁辐射。反之,电磁辐射也可以作用于带电粒子使之发生振荡。一个振荡的粒子总是在不停地做加速运动,因而将再次发出辐射。处于这种状态的粒子,我们就说它是一个二次辐射源。这种效应被称为入射辐射的散射。地球的大气是由若干种气体组成的,这些气体的总合就是空气。我们可以把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都视为一个电子振荡器。  相似文献   

11.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工干预下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和技术系统,建立我国典型区域碳增汇的科技试验和示范体系;发展更为完整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定量预估未来气候增暖幅度相对应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理解人为排放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不确定性;分析过去百、千、万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研究过去万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适应过程,增强对气候变化自然过程及其归因的认识;分析国际碳贸易市场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林业、农业、牧业的减排增汇技术和经济政策,国内地区和行业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与碳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麻醉术的解释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在手术前接受麻醉。但没人知道麻醉剂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自从英国化学家汉弗菜·戴维爵士约两百年前研究出二氧化氮的麻醉性能后,人们发现许多气体和液体都能让人失去一段时间知觉。它们千差万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麻醉剂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者和那些每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人对航空运输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重视。随着对更绿色的空中运输要求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能成为拯救航空运输业的良方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知趣     
《科技新时代》2009,(12):103-107
Q:在月球上能放飞氦气球吗? A:不管在哪,科学原理都是必须要遵守的,无论月球还是地球。对于任何想要飞上天的气球来说,装在内部的气体必须要比外面的大气轻,这样气球才能“浮”在大气中。在地球上氦气球想要升空轻而易举,因为地球大气中含有大量比氦重的氮和氧。  相似文献   

15.
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已经改变,直到目前,科学家依然在认真研究人类活动是否在改变着全球气候。尤其是,释放温室气体(留住了地球表面辐射的热)与此有关吗?由于大量的科学证据支持肯定的回答,有关这方面的讨论现在已转向社会可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我们的气候了。  相似文献   

16.
位梦华 《百科知识》2007,(10X):23-24
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大约46年的历史了。至少从35亿年以前,生命就开始出现了。但是,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大气。那么,这些大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是火山喷发的结果。直到今天,地球上的火山仍在不断活动之中,但在地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球上的火山活动要比今天猛烈得多。那么,火山活动都喷发出一些什么样的气体呢?就以夏威夷火山为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发明小组的同学在化学实验中发现,制氧(用氯酸钾)、制氨、制甲烷等气体的试管最容易破裂,既影响实验效果,又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原因何在?我们决定就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在课后,我们进行了30多次试验,通过观察、分析、验证,终于找到其主要原因:其一是由于同学的操作不当,试管预热程序没有到位,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导致试管在加热的初始阶段就发生破裂;其二是试管内的反应不完全(如制氨气),移开酒精灯后,部分继续逸出的气体在短时间内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使试管内某些部位温度下降太快,致使试管破裂;其三是试管中的反…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11,(10):1-1
现象垃圾焚烧,已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用焚化技术使垃圾转化为灰烬、气体、微粒和热力,能够减少原来垃圾质量和体积,便于填埋,节省用地,还可消灭各种病原体。但由于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如二恶英等强致癌物,该技术一直饱受争议。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烧还是不烧?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0,(5):57-57
月球上能使用枪吗? 我们都知道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在真空环境中根本没办法点燃火药发射子弹,对吗?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错了。引燃火药,利用产生的高压气体射出子弹的确需要氧气,但是氧气并不完全来源于空气,火药中的硝酸钾也能产生氧气。当击锤撞击弹筒时,产生的火花会引燃硝酸钾并使其中的氧元素变为氧气,这一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坡就可以射出子弹,完全不需要空气。  相似文献   

20.
气体放电是指在电场的作用之下周围气体发生导电现象,是气体中的原子或者分子等中性粒子因为某种激励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电离产生了正负带电粒子。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所产生的气体放电现象也不尽相同。在现阶段为获得高电压等级SF6电器绝缘结构中电流形状点击的实际击穿特性,本文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压SF6气体在不同端面曲率半径的环形电极下的直流击穿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