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曾嘉 《军事记者》2004,(2):51-52
新闻杂志在具体的编辑业务上和报纸有较大区别,虽然它们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杂志是装订成册的,有封皮、有目录,版式相对固定,没有报纸版式的变化多,但新闻杂志和报纸(及广播、电视、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主要的区别并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概念不绝于耳。人们熟悉数字化的概念或许最先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数字电视开始的。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报纸印刷由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取代铅排铅印时就已经走向了数字化。如今,在发展现代报业的道路上,数字化已成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有报纸2007种,分属1200家报社和报业集团,而从1996年广州日报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到今天全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组建报业集团是推进内地报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的重要措施,报业集团建设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报业从业单位经济规模的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更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多年的发展表明,不管网络媒体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报纸,但对报纸产生的生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报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新闻优势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可喜的是,中国报业在走向报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已在逐步走向数字化的全面发展道路,提高了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勿庸置疑的是,由于受观念、认识差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和报纸几大主流媒体中,广播显得有些薄弱。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广播新闻节目要在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上与之相协调,以满足听众的不同口味。如果在这方面处理不好,就会失去阵地,失去听众。但广播弱势不等于劣势,只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电视上除了存在于《新闻联播》中的类似于报纸上评论员文章的本台评论外.还风起云涌地发展起了一系列适应电视媒体特点的新的新闻评论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5.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骆赤明 《新闻知识》2001,(12):31-32
报纸要学习借鉴电视。深圳商报评报会上,与会的社领导、部主任议论了这个议题,反映了深圳商报要努力办好报纸,不但虚心向各报学习。而且要学习借鉴各种传媒,博采各家之长,为己所用。应了一句老话,虚心使人进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之所以越办越活,越办越好,这是主要原因之一。从竞争的角度看,深圳商报提出学习借鉴电视,是一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方略。电视的发展,对报纸是个挑战。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每人看电视的时间也有增加的趋势。人们看报纸的时间相对减少。电视又正处在旺盛的发展势头上,近年卫星传播电视、有线电视迅…  相似文献   

7.
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言论有了一个较为宽松的释放环境,沿海地区的一些省级党报、都市报高举报纸言论这面旗帜,在保留原有的专栏言论外,纷纷开辟时评专版,扩大“言论场”,引导和深化新闻舆论。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地,不少地市报言论却出现退化和弱化的问题。其表现特征为:在形式上,一是传统的言论专栏被缩减甚至被切掉,或被其他非言论专栏所取代。鲜有新的言论专栏;二是版面上的言论数量严重不足,时有时无,成为“深宫闺秀”难见其面,报纸上一片沉寂。  相似文献   

8.
姜辉  冯建锋 《视听纵横》2003,24(6):85-86
当电台、电视、报纸、互联网纷纷在新闻时效上抢占先机的时候,作为电视这一传统的媒体率先开始了对新闻隐性采访的探索,挖掘其现场的生动性,使其最终成为提高新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给电视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王伟  房宝树 《新闻传播》2005,(11):68-68
“如今的媒体已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人们喜欢看电视活动的画面,看报纸第一眼进入视线的是生动的新闻照片。所以一张报纸没有好的新闻照片就会失去很多读者,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是鹤岗日报社社长杜广成说的一番话。鹤岗日报社十分重视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要求摄影记者多深入现场,多下功夫,多拍好照片:要求编辑们要重视图片新闻,好照片要上头题,要给大版面。  相似文献   

10.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图片新闻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电视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发展迅速,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各种形态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凭什么赢得读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已为更多的办报人所接受。但是,目前报纸对图片新闻的处理仍存在血腥恐怖、过分渲染等许多  相似文献   

12.
张辉 《视听纵横》2005,(4):95-96
深度报道一度是报纸的优势,是报纸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短短几年中,电视借鉴报纸这一报道方式,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深具电视特色的深度报道.弥补了以前只报道无深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信息窗     
《新闻知识》2005,(4):64-64
陕西日报庆祝创刊65周年 2004中国内地广告费电视占76% 广东:报纸仍是广告主角 广东:报纸仍是广告主角 新华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网站 宁夏日报经营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自国内报业进行新闻改革以来,各家报纸对怎样用好新闻图片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近一个时期内报纸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新闻版上单幅独立形式的新闻图片在减少,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图片明显增多,且占据版面的重要位置,尺寸也大,这在都市类报纸特别是广州、深圳的报纸更为显著。其实,早在电视  相似文献   

15.
郭悦 《新闻采编》2005,(5):42-42,46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平面媒体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报纸,曾是世界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体。但到了20世纪末,电视的兴起以及后来电脑网络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过去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媒体的丰富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平面媒体的生存带来极大的挑战。曾经有人认为,在现今的社会,报纸正逐步或者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相似文献   

16.
电视读报节目如今成了中国电视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形成这一道风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生缘于中国报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大规模都市报的崛起,中国报纸的市民化色彩大大增加。其次,不同媒介之间的互相融合也直接促成了电视读报节目的繁荣。当然也不能忘记文摘报纸在中国最流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环境和舆论生态正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传播民生的媒体,例如电视民生信息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和报纸等传统的民生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搭乘互联网这班顺风车实现行业内的转换,实现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信息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上实现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的夏天,“富士康天价索赔案”引起国内传媒的热切关注,报纸开专栏,电视有专题,各地电台的新闻频率也纷纷播报,涉案记也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博客,该案顿成中国大陆最具轰动效应的媒介事件。然而到了9月,双方却突然达成和解,声称:本着“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精神,富士康撤销对“一财”及其记的诉讼案。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媒介竞争随着通讯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悄然改变着格局,电视与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然掠走了报纸相当一批读者群和广告客户。因此,迫在眉睫的危机感使报业一方面在主产品报纸之外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在报纸出品上不断求新求变。求新求变往往是从两个方向上开掘:一是深度,所谓“新闻纸向观点纸的转变”;一是好看.图片与版式日益精致的视觉增效使得阅读直观、方便、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是电视家族中异军突起的新军,是利用电视媒介传播的最新变动和最近发展事实的信息。较之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的优势。换句话说,报纸是通过字(也有照片,但它是静态的)把信息传递给读,广播是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听众,而电视则是通过电视的多样化符号——形象、声音、字等,把信息传递给观众,这种声画并茂的形象化传播,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在单位时间里使受众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