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用前景化理论分析《喜福会》在故事叙述技巧方面的特色。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手法,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叙述中的第二人称,是作者称读者或文章的人物为你,采用与对方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交流思想,介绍情况。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尽管出现你,但从根本上说,文章仍然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便于直接向对方抒发自己的感情,给人以亲切感。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叙述事情的经过和人物的经历,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在表现阶段的首要问题就是视角的选择与确立,人称的选择与确立在其中占有靠前的地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小说是人们所司空见惯的。但从整个小说发展史来看,第二人称的小说却难得多见,在理论探讨方面也常被忽视。有人视这一表现角度的独特效用,  相似文献   

6.
李娜 《文教资料》2020,(4):22-24
本文从叙述学和文体学角度,对非虚构小说短篇《我们是布莱恩》的叙述视角和人物思想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作者的态度、观点,与讲故事的方式关系紧密。若作者想要通过叙述影响读者的判断,在选择叙述视角方面就会尤其谨慎。当作者选择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时,其选择的故事内容和话语方式会影响叙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中总的叙述角度是第三人称全知式。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又经常有意识地运用次要人物视角、主角人物视角来互相观察、评判,这两种视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叙述者角度的运用上,一是借助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评判前两种人物,二是借助小说的结构布局、人物安排和叙述者语言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三种视角互相补充,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树格,又含蓄地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小说《变》在文坛上引起较大反响。其魅力来自于“变”,即叙述人称之变、时空之变、心理意识之变。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恰切地表述了人物意识的觉醒;时空之变拓宽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具有了沉厚的历史感和博大的宇宙感;内心意识之变揭示出主人公不断探索自我、精神不断更新的心理历程,隐含着作者的道德审美观念及对欧洲历史、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这决定了作者通过视角的运用来体现作者对待叙述本身的一个态度。罗伟章的《大河之舞》描写了半岛上的土著人民在历史变迁中对现代文明的抵抗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他们自身对现代文明的向往的矛盾。本文力图从小说的叙述主体的设定来体现人物的话语权,以此来洞悉作者对民族性建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作者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意识流写作风格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聚焦转换和时间错置中两种叙事结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并通过隐合作者的声音探索和解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真实作者本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方英文创作了不少精品小小说,博雅温情、幽默俊逸的作品风格,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方英文小小说,运用"失衡"的人物关系、"不常规"的视角等艺术手法,形成构思新颖、结尾惊人的艺术结构;在叙述上,借助第一人称、"段子"及独创的比喻等语言表现艺术,形成幽默中不失智慧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复活》作为19世纪扛鼎之作,其叙述手法值得考究和借鉴。《复活》的叙述艺术可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品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来向读者报道事件的细枝末节,这种全知性的叙述成为《复活》得以塑造广阔社会画面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与全知的叙述视角相关,叙述者还经常进入潜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叙述话语层出现大量的内心话语。  相似文献   

14.
《寒冬夜行人》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小说。在修辞性叙事学理论视域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其第二人称叙述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称代词"你"在文中的角色转换、其"呼语"特性及对叙事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寒冬夜行人》中,"你"可以被读作"他",但由于"你"对读者的呼唤强烈,在修辞效果上又让读者充分体验着含混,从而扩大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路径。从促进叙事交流方面来看,第二人称叙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文章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互补充,交互作用,分析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交织产生的艺术力量,叙事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的无穷魅力以及戏剧性叙述结构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揭示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奥秘之处。  相似文献   

16.
《麦琪的礼物》显示了欧·亨利引人注目的叙述风格,是欧·亨利小说叙述风格典型的代表作。作者巧妙地融合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省叙、叙述空白和视角变换来暗设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悬念的层层构建,最后出奇不意地将令人惊愕的结局嘎然而止于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中。《麦琪的礼物》的独具匠心的文体叙事策略使小说充满了悬念性和张力感,其富有悬念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小说叙述视角的预期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8.
申玲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24+26-24,26
《蝴蝶梦》自出版以来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哥特式写作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经久不衰,吸引了大批读者。小说中两位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叛逆的丽蓓卡和温顺的"我"更是受到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通常人们总是谴责前者,同情后者。因为人们觉着丽蓓卡这一形象是不道德的、轻浮的。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她们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9.
《夏洛的网》选取天生有缺陷的"人物"威尔伯作为叙事核心、激发了读者的童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E.B.怀特借助"暗示"与"反讽"的叙事手段和对纯真友谊的描写不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愚昧无知,由此也充实了文本的思想内涵。此外,因为E.B.怀特对童趣盎然的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从而也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获得了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0.
《小白兔姑娘》是河北作家雁翼创作的儿童诗集,它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策略。诗集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方式,从神话传说故事中提取素材,将听来的故事转述给读者。独特的儿童视角使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诗集采用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模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往事回溯式的叙事方式表现了雁翼浓郁的怀旧情结,增加了诗歌叙述主体情感表达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