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翻译事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翻译批评的鞭策和推动。传统翻译批评拘泥于文本和语言。文化操控学派把翻译活动置于社会语境中予以审视,其聚焦点从文本转向文化。改写理论是文化操控学派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批评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行为,考察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写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对翻译批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以索绪尔等的结构主义为特征的"语言学转向"和以哈贝马斯等的交往理性为特征的"语用学转向"之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也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为翻译研究的本体带来了新的维度和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转向"的视角探求"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范畴。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创新能力,与翻译毫无关系,因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通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因此,在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及其与"忠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一直以来引起广泛的争议,人们往往从一个视角去批评另一个视角下翻译的文本,并提出对与错,忠实与否等翻译标准。随着翻译研究从规定性向描述性研究转向,翻译批评也应向描述转向,客观描述翻译行为和其背后的原因,用历史和时代的观点去辨证批评、分析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立足译者主体性、文本意义不确定性及文本阐释的多样性,结合伸出你的手献出一点爱的多种英译,运用文献法、语料分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对等理论视角、功能视角和读者接受视角对该翻译进行翻译批评,可以发现很难对其进行规定性判断。因此通过对Holmes的翻译学结构图的改进出发,分析出在翻译批评中应采取描述翻译批评模式,用描述的方法去分析译本和翻译活动,从而达到构建描述翻译批评模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的嬗变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中主体文化精神和主流哲学思潮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一始于西方且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浪潮,在我国译学理论研究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毁誉参半。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国内的现状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转向"的时代性特征和学科综合性需求,对"转向"后翻译研究具体的文化视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改写或操纵被合法化了,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无限发挥,从而导致翻译的失真,翻译"异"的特性也随之丧失。本文通过明末清初传教士理雅各在翻译中国儒学经典中对"上帝""天"的处理揭示了中国儒学思想并非神学思想,并且"上帝""天"更不能与"God"、"Heaven"匹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偏颇,指出以文本为依据展开的作者与译者之间对话的主体间性研究才是解决翻译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晴 《中学生英语》2022,(3):105-112
当代西方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满盈哲学意蕴的嬗变,空间的概念历经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流变,业已成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和文化建构的能动要素。文学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与空间理论的紧密联系。文学空间批评方兴未艾,但将空间理论与翻译批评互构融合的研究尚属凤毛麟角。文学、翻译与空间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建构空间视域下文学翻译批评提供多元形态的理据,文学翻译空间批评置翻译文本于知识权利社会关系的空间理论批评中,将空间化思维整合进翻译研究,使空间观念在翻译理论上延展拓殖,生发文学翻译研究面对新问题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为翻译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所关注的焦点是翻译过程,即翻译的外部因素及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量和所施加的影响。翻译批评的目的主要在于对翻译现象做出符合历史现实的描述、解释和评价,揭示出翻译生产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促进或制约作用,以及翻译主体(译者)在各种因素中所担当的角色。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批评应采取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翻译批评的多维性,翻译批评应当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对待译作,得出的概念和结论也不应当是惟一的,而是多元和动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是翻译批评中的热门之一,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语言学和诗学批评路径维度单一,纯文本分析多,描述性弱。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应该打破文本的束缚,在传统的以文本批评为主的语言学、诗学批评基础上,充分参照基于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诗学理念、不同翻译策略、不同目标读者群的译者,不同阅读目的的读者,以及产生不同社会文化价值的社会等超文本因素,探究文本批评与超文本批评相结合的多维批评路径,发挥翻译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趋向良性循环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文论术语的翻译其实是一个文化翻译问题。本文认为,在译者前见的构成中,译者所属文化和文化立场会使其在翻译中谨守自己的文化及诗学传统;由于阐释学视角给译者前见以更多文化学上的观照,只有在译者的理解与翻译中,文论术语才会在译者与原文文本的跨文化视域融合中实现再生。  相似文献   

13.
冯智娇 《海外英语》2012,(1):136-137,139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纽带。纽马克(1995)和切斯特曼(1997)封翻译批评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两个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豪斯和赖斯的两个翻译批评理论模型,分析两人在理论出发点、评估标准、根本差异和局限性四方面的异同,以此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更多视角。  相似文献   

15.
“感想式的”翻译批评往往只针对个别词汇、词组、句子、段落的翻译;翻译批评要摆脱“感想式的”困境,就必须能够从语篇的角度对比原文和译文,合理的翻译批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翻译批评一方面要判别个别词句的准确与否。另一方面又要建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从语篇的角度分析、对比原文和译文。这样才能对译文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深对他们所提理论的认识,本文经过对比、分析,指出尽管莱斯和纽马克的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标准、翻译批评的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文本划分的基础、翻译的性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认定上却有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批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视角、多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上说 ,翻译批评的主体是从事翻译批评活动的人 ,客体可以是译文、译者、译事 ,甚至是他人所写的翻译批评。翻译活动客体的宽泛性、译文文本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翻译批评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要求翻译批评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视角和多层次。因此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不是为了应对目前无法建立统一标准这一格局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而是由翻译批评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以译学四家中的翻译评论家为起点,从翻译评论的狭义和广义定义着手,可以得出翻译评论的多视角评论观点,即:社会学视角、翻译理论与实践视角和译作质量视角三种视角与其分支。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的翻译批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提出翻译批评实践倘若离开历史语境就可能出现谬误的观点,把历史语境视为翻译批评的具体参数,从历史语境化的角度审视翻译批评及其标准,并认定将翻译批评事件或对象历史语境化为翻译批评的重要途径,是翻译批评实证性的重要参数,有助于翻译批评实现公允、客观与准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化批评视角,阐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渊源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并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过程,更是一项政治行为,目的是反抗原文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