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对联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认为,对联认知过程中上下联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之前先于内部映射合成,构成更为复杂的跨空间映射网络;上下两空间对接合成时利用类属空间进行空间检验。在认知特点上,表现为对联是所表现对象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突显,对联认知需同对联语境建立最大关联,对联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联题题型不断创新,难度逐步加大,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类题型,现列举中考对联题的几种常见题型并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千年传统文化上的一大奇珍,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它作为中考语文试卷中考评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能力运用的一大考点,是亮点,更是热点,因此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学习策略与解析对联题型的能力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例1.(山东烟台市中考题)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例2.(湖北黄冈市中考题)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解析:例1中的对联,由郭沫若撰书,悬挂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内,它是对蒲松龄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内容和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例2中的对联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内容撰写的、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自然就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第…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期间,都匀进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以“现代城城中城成家成功成大业”为上联,向全国征集下联。由于上联构思奇妙精巧、内涵贴切、艺术难度很大,吸引了全国6000多幅应征下联。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历代对联佳作,解析了对联的格律要求和技法,通过对上联和获奖下联的赏析与点评,阐发了汉语极联语言形式头和文学蕴涵美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论关联理论在经贸对外宣传资料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分析信息关联及经济简明的原则在经贸外宣翻译中的应用。通过对经贸外宣翻译中的若干实例中问题的解析,深化对以上理论和原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针对XXZ链,利用解析方法,导出了一个长距离关联函数振的解析表达式,结果和他人的数值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联原则,只有当话语之间具有最佳关联时,才能取得最佳语境效果,这同时也要求听众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析了《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的幽默话语,从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四个层面对节目中的幽默进行了细致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XXZ链,利用解析方法,导出了一个长距离关联函数振幅的解析表达式,结果和他人的数值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白话联有两类 ,一类是白话律联 ,另一类是白话非律联。白话律联的存在体现了人们在改革对联所使用的语体时 ,对文言联旧有声律规则的留恋和对韵律美的执着追求 ;而白话非律联则有彻底挣脱平仄束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楹联是客家祠堂中的一大景观,它们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追根溯源的楹联,表现出客家人重传统、重本源、重宗族的精神;其颂扬祖先、怀念祖先的楹联,表现出客家人极为浓厚的崇祖观念;其训诫、劝勉族人的楹联,表现出客家人重视伦理道德的特点。民族英雄文天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为客家祠堂所题楹联,更为客家文化增添了一段段奇韵异彩  相似文献   

13.
自对是对联创作与欣赏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技巧,在对联特别是长联的创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详尽分析了自对的作用、类型、要求,以及运用中的上下限度。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院校推广楹联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职业发展潜力有着重要意义。学生是楹联文化的最终受益者,培养学生学习楹联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校园楹联活动,应该是高职院校楹联文化推广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剖析目前制约校园楹联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并从多个方面阐述具可行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基础型课程中渗透对联艺术教学,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对联知识基础,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联艺术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指导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提高对联的鉴赏评价能力,提高概括提炼能力,以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样式,有清一代是楹联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批楹联大家。本文从郑板桥的题竹联、题茶联及其楹联的美学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郑板桥楹联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阐明对联艺术的形式要求和特点,归纳总结了写作对联的构思、辞格等艺术技法,充分展示了对联写作的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18.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民初骈体小说创作繁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社会境遇方面,民国初年的政治文化环境使部分作家在失望之余沉浸于吟风弄月,他们选择骈体小说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文学教育方面,清末民初的骈文教育和创作为骈体小说的创作和接受储备了潜在的作者和读者;创作实践方面,在文人心态的作用下,以徐枕亚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融人创作之中,运用缠绵回环的语言体式构筑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世界,促成了创作和接受的良性互动;语言体式和美学品格方面,骈体小说特殊的语体建构了一种诗化小说的美学品格,满足了作者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0.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的结句,评论家认为有"诗意脱节"、"逻辑晦涩"的不足。但从形式逻辑分析,该结句的逻辑内涵和诗的结构意义对构建完整的全诗风格、表意结构、情绪渲染、商籁诗戏剧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