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从"国故"的释名、学者对"整理国故"的不同态度和胡适整理国故的目的和方法及其实践效果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整理国故"之争的前因后果,指出胡适对中国古籍用科学方法作出的全面整理,目的在"化玄妙为平常",用以"打鬼".本文并指出整理国故的正、负面效应及其现实意义,澄清了这次争论的种种迷雾.  相似文献   

2.
"五四"激进文人发起的国故整理运动,引发了新旧学者整理国故的热潮,这股热潮引发了新旧学者激烈的论争。然而,取得国故整理成果的恰好又是那些对国故存有芥蒂和异议的"五四"激进文人。本文就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论争内容和最终结果展开了深入探讨。认为:整理国故的学者的思想倾向鱼龙混杂,在新文化人那里,他们整理国故的主张也存在缺陷。总的来说,整理国故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相辅相成的。在思想与学术、学术与文学、现代与传统等多元因素混杂交织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民间的价值趋向对于文学、历史、学术的现代转型乃至史学学科的建设、新文学秩序的建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国故”所蕴含的存疑与平等意识,明显地汲取了五四民主精神;“整理国故”所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体现了五四的科学精神;“整理国故”与“文学革命”有机互动,深化了“文学革命”的内涵;“整理国故”的思想主旨是创造新文化;“整理国故”虽有偏差,但其本质与主流同五四新文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受前几年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度升温等现象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力的以旧学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整理国故"运动,在2000年前后再度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众多学人的关注并参与研究,这与建国之初"整理国故"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备受冷遇和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相关的一些新材料、新观点和新著述也纷纷问世.在新的研究视野里,整理国故不再是"狂舐千年枯骨",而是"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反对对主义的迷信,反对对思想的独断与专制,在学术上、政治上均有重大的意义".整理国故并非回到"晚清",而是发展了晚清以来存疑平等的学术精神,其主旨是"再造文明"--创造新文化.在反思顾颉刚发起的疑古辨伪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某些全盘否定的偏激态度和治学观、阐述其学术思想和活动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更指出疑古辨伪运动并非以破坏古史摧残民族自信为职志,而是要通过祛疑以坚信,去伪以存真,最终在伪古史系统的废墟上重建科学的真古史.这些都把"整理国故"的研究日趋推向客观与深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开列"国学必读书目"热潮,是不同学派学人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和治学方法在整理国故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旧派与新人对于国学推荐书目的不同解读,以及为此产生的一些争论,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对于国学研究内在理路思考的自然流露,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对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相关论争对当时风行全国学界的整理国故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整理国故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学术的建立与现代精神的建构均有重要价值,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叙述中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甚至贬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渐次得到贴近历史的重新评价。反思整理国故的历史评价,至少有三点教训值得认真汲取:政治决定论、二元对立论、片面方法论。文学史现象的评价应该从历史出发,充分注意历史的复杂性与文学的独特性,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论。  相似文献   

7.
1919年12月,胡适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抛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纲领,作为再造文明的手段之一,在学术阵地上,胡适树起了“整理国故”的大旗。何谓“国故”呢?胡适说:“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发掘有生机的旧传统,既为五四前期的启蒙思想寻找传统的支持,也为嫁接西方现代文化和再造文明寻找传统的根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新文化人发掘了明清白话小说和历史悠久的古代白话文传统,为白话文运动寻找国语范本和历史的渊源;发掘了清代汉学的考据方法和一脉相承的古代科学方法论传统,为倡导西方现代科学方法寻找传统的支持;还发掘了中国古代的辨伪学和源远流长的疑古思想传统,为整理国故运动中的价值重估和古史辨伪寻找传统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整理国故的主要内容是校勘古籍、考辨史事。整理的对象当然包括那些传统的"高文典册",本身就有沉迷于故纸堆的"嫌疑",再加上整理国故的领军人物胡适等人一再强调其与清代汉学家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种种内在关联,事实上未能严格划清与旧学的界限,遂使整理国故与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复古现象之间产生了难以厘清的干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关于整理国故与文化复古现象之间关系的争论。作为"再造文明"的重要手段,整理国故对于复古现象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能因此简单地目之为复古和反动。  相似文献   

10.
胡适1917年提倡"文学革命",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其反封建旧文化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目的是"输入学理,再造文明."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及其主编的《小说月报》“现代性”追求的独特性表现为:在编辑立场上,希冀在学自身的现代性追求与其对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功利性影响之间寻找一种折中;在编辑行为上,以对“整理国故”与“诺贝尔学奖介绍”的重视,对学性与学术性的强调,隐晦的建构起不同于五四知识界主流的“现代性”追求分岔。  相似文献   

12.
论郑振铎在版本学方面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论述郑振铎在搜集、考证版本源流方面眼光独到,鉴定、评价版本的方法灵活多样,在版本目录学价值认识以及把版本目录学引向更广的实际应用领域方面,郑氏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郑振铎一生从事了大量的校勘工作。郑氏在校勘上的贡献多被研究者忽视,他对文献校勘的认识、实践和指导,对于做好文献校勘工作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客观总结郑氏在文献校勘上的贡献,是今天的文献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通渭小曲戏是流传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戏剧,又叫"小曲子",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从类别考究、音乐特征、音乐的变异性、文化功能、文词特点和存在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通渭小曲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入手,对其原初含义和本土化流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汉语语境,纳入学界已有的概念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为实现其在汉语语境中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为六类:一是对期刊杂志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这是期刊杂志研究的薄弱环节;过去文学史往往只关注期刊杂志上的文本创作,90年代以来的期刊杂志研究开始对杂志本身进行关照;三是将期刊与流派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有关《现代》与现代派关系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董丽敏有关《小说月报》编者茅盾被郑振铎取代事件的系列论文,是研究编者与杂志关系的重要研究成果;五是从期刊杂志的某一特色栏目、某一特殊现象等对杂志进行聚焦式研究;另外,从文学与出版、传媒双向共生的角度对期刊进行关照的成果虽然不多,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历代以来,一提起“郑声”,人们往往把它和“淫”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应该全面真实地认识“郑声”。首先,“郑声”是郑地的俗乐;其次,“郑声”是音乐新声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