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昶  陈思思 《科教导刊》2020,(2):19-20,24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改革。为应对由"单证"转为"双证"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新形势,各培养单位应从积极组织拓展生源、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细化学生管理工作等几方面着手,应对新政下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在新形势下平稳过渡,稳中有升的发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明确界定、区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原来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形式并入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这种招生并轨,在推进依法办学、确保质量提升、优化结构调整、完善培养机制、精确数据统计、强化精准选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非定向与定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等类别中准确选择,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协同创新、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上真抓实干、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到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地培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作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双导师制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对各种要素组合结果进行权衡比较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自2016年起,国家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本文基于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梳理了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和发展的历程,提炼了"双证"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原则,设计了符合非全日艺术硕士培养特点和要求的培养方案体系。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是我国新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术型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补充和完善。根据已培养毕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思路,结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专业实践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了对比分析;从社会认可度、师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自2016年9月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依据国家要求,实行统一的招生和培养政策。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需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从培养、管理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管理及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8.
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分外部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和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我校在结合多年该领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从建立前提、关键环节、必要手段、有效途径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框架,以期对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就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制度、发展、招生、教学、论文、文凭等进行简要分析;在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就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制度、发展、招生、教学、论文、文凭等进行简要分析;在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导师”模式是指学校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管理与技术精英等为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它是解决现行研究生扩招与导师数量不足,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反差等矛盾而衍生出的新模式,它与“导师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对“合作导师”的要求各有不同,同时,实施这样的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保障。  相似文献   

12.
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独特且不容忽视的学生群体。研究对比分析了以互动辩论和常规讲座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法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互动辩论和常规讲座两种授课方式均显著降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消极情绪。但是,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参与常规讲座的学生,参与互动辩论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课后保留了更多的积极情绪。辩论作为互动学习的教学法,可以实现情绪调节,有助于个体发展和创新者涌现。  相似文献   

13.
国外研究生教育管理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外具有相当影响力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分析,对比其各自的目标、手段、课程设置和导师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本在探讨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体质量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内涵和时代特征。2017年,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招生,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于非脱产学习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普遍缺乏经验,随着招生数的不断增加,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特点,梳理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通过改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促进科研与知识创新、研究生教育是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应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培养有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教育机构的领导和决策者来说,关键是人才观的创新;对于学校教师和导师而言,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目前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倡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以适应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金俊兰 《高教论坛》2002,(6):83-84,111
从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民族特色多元化、培养经费多元化、学科结构多元化六个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民族高校应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研究生培养多元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硕士生培养模式对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硕士生培养模式各具特色,通过对其硕士生培养目标与计划、入学要求与学习期限、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导师指导方式、科研与学位论文等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有益经验。针对我国大陆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