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的思想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很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倡导直觉高于理性,他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梁漱溟吸收、延用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直觉看作是沟通生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通道。用“直觉”来阐释孔子“仁”学,为其现代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为弘扬儒学的真精神,站在儒家立场上汲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对柏格森生命哲学从接触到汲取,然后批判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早年即受梁启超思想影响,二人的交往则始于1920年。1925年梁父遗稿《伏卵录》的披露,加深了彼此的师生之情。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体现在:都赞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中西文化的思考有契合点,都倡导心学。梁漱溟对梁启超评价很高,亦不讳言其不足,这有助于全面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上半期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以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创造进化论》阐明了他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战后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那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主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玄学派人生观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的阅读,从中挖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以生命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柏格森热掀起,知识分子在引介阐释取舍柏格森思想的过程中,体现了各自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石岑曾大量介绍西方各派哲学包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并在《民铎》杂志上刊出"柏格森专号",对柏格森思想的引介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以其敏锐的卓识提出了别于同时代人的一些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授柏格森生命哲学玉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格,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五四”时期国人的“意义”危机 ,帮助当时的青年从烦闷的人生问题中解脱出来 ,梁漱溟提出了“尚情”的理想人格。“尚情”即崇尚真情、情理 ,讲究真情实感 ,坚持“主观的情感”而不是“客观的道理”。就是说“尚情”包括一任直觉以求“对”,履行仁道以求“安”,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以求“乐”。在“尚情”说中 ,既可以看到泰州学派王艮父子的影响 ,又不难发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份 ,充分体现了儒家心性学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相结合的特点。尽管“尚情”说在总体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但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中 ,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生命哲学和文艺思想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基础。早期宗白华哲学思想主要受到柏格森等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成熟期则回归中国哲学,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生命哲学思想,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仍在其中发挥着潜在影响。宗白华主张文艺的生命本质和审美本质,持文艺形式与内容统一论。在生命哲学和艺术观的共同作用下,宗白华生命诗学形成了生命特质观和审美本质观。其诗学与生命哲学、艺术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一个异说蜂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柏格森哲学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中国人所引进和介绍。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理论大师。其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非理论主义的传统,强烈反对哲学研究中的机械决定论观点,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强调自我反对非我,倡导直觉高于理性的思想。他认为,存在着直觉当下把握的连续不断的“绵延”时间,“绵延”则是流动不居的生命之流,构成真正的实在,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柏格森哲学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哲人加以介绍、传播,从而使得柏格森哲学在当时广为流行,正象进化论在西方世界走向没落而在中国近代却很有市场一样,柏格森哲学在西方走向衰落时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2.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赞成本然的知行合一论——情意之知和情意发动之行的合一。他在吸收克鲁泡特金的本能说、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等的基础上,发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梁漱溟对知行合一论的诠释主要采取功夫论的进路;他劝人致知践行,实质上是在教导一种功夫,而不仅仅是教授一种认识;从默会知识论的角度看,他对情意之知的理解带有默会整合的向度。但梁漱溟也有偏失之处,他相对忽略了知解之知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家,谁也不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梁漱溟的指导思想看待.但身处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并受马克思主义群体无意识哲学环境的影响,在借鉴和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梁漱溟把自认为可以接受的原理和观点,作为思考和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从梁漱溟晚年完成的《人心与人生》中看到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的主要著作中概括出他的辨证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一次大战后,在法国一度出现过“柏格森狂”。柏格森的影响不限于法国,詹姆士、怀特海都曾吸收了他的思想。柏格森哲学也是旧中国“玄学派”的思想渊源。柏格森哲学是十九世纪末法国社会思潮发生重大转折的产物。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法国传统的资本主义文明逐步衰落。到了80——90年代,出现了一股“世纪末”的思潮,与一度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相抗衡。这股思潮认为,崇尚实证科学、相信依靠科学和工业的发  相似文献   

17.
生命哲学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柏格森是当时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以他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人的直觉给与了相当重视,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的缺失将影响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呼唤直觉的回归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柏格森对生命和直觉独特的理解给了我们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一个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1893-1988)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致力于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生著述30余部,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梁漱溟做科研具有突出而鲜明的特点,对我们颇具启示和示范的意义。其特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五四"之后,梁漱溟"援西学入儒",借助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化儒学,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他的新儒学以"一任直觉""随感而应"为着眼点,强调仁是一种柔嫩而真挚的感情,是本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直觉,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强调"乐"是生命之"乐",是绝对的"乐",是一种"随感而应"的生活态度,"绝对的乐"只能在直觉中获得.强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是此时的现实生活,是梁漱溟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对儒学与现代化相结合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付颖 《文教资料》2014,(27):7-9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而其思想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成名作,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文从文体学层面出发,首先是错乱的时间结构,其次是语言的变异,这些艺术技巧都很好地反映福克纳深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绵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