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万平 《江西教育》2004,(15):96-96
母亲自小因为家里穷.不识字.用她的话说是个“睁眼瞎”.所以她常常以此为憾。当有了我以后.尽管家境不好.母亲还是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为我上学.母亲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相似文献   

2.
<正>【剧情简介】小E是一名初三学生,这学期开始常常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却查不出什么问题。他已经因“身体不适”陆续在家里休息了几个礼拜,父亲和母亲想劝孩子去上学,但是小E总说:“等我身体好了的时候,我再去上学,这也来得及,反正家里经济状况还可以,不是养不起我。”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勤劳、善良、坚强,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母亲自己没有文化,但她深知文化的重要,因此,无论当年家境多么贫寒,父母都坚持供我们四姐妹读书。现在,我们姐妹都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母亲感到非常欣慰。每每谈起,母亲总说:“我和你父亲别的没给你们,只是给了你们一肚子书。”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怀念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之后的自然灾害,父母年迈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再也无力供我读书了。这时,我的班主任纪老师来到我家,目睹了家里的惨状,咬紧牙关对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吃不喝也要供她上学!”说着,拉着我的手,让我重新走进了课堂。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幸福     
王彩荣 《家长》2013,(8):83-84
母亲今年80多岁了,没有多少文化。新中国成立时,她在扫盲班里认识了几个字,随着岁月的流逝,差不多都忘记了。但在母亲的心目中,供子女读书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她不会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样冠冕堂皇的话,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对读书和知识的看重。,她常说,她这一辈子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不管怎么苦怎么难,她都要供我们姐妹上学。  相似文献   

6.
我是个苦孩子,父母都在河南农村老家。从小我就有不服输的犟脾气。记得初中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县城的普通高中。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考上的又不是重点高中,再加上父母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想省下钱来供我弟弟上学,因此想让我出去打工挣钱。当时我把家闹得翻天覆地,父母只得借钱让我继续读书。此后我就变成了“书虫”: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一个劲地走下去,一度也想赶快工作赚钱报答父母之恩,可是我就职的合资公司老板让我到美国进修学习,命运之神又造就了我的留学梦。  相似文献   

7.
李建生 《家长》2010,(1):39-39
小时修,家里穷。每到黄昏,父母疲惫的身影都在无声地告诉我,让我上学读书已经是他们千方百计维系的事了,他们再也没有余力给我买课外书了。为此,我读书非常用功,我把所能接触到的文字都细细地加以揣摩。  相似文献   

8.
微笑的故事     
教室的角落里,她总是低着头,咬着嘴唇,一看便知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 我看了一眼她的试卷,52分,又不及格! “王燕,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冷冷地对她说。 王燕家所在村子非常偏远,她爸爸是个小矿工,母亲无业,还有一个要傻不傻的妹妹,家里非常穷,她父母常常为了她的学费吵翻天,这也许是她性格内向的原因吧。 门外的黑影打断了我的思绪,王燕在门口静默地站着,一动不动。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孩子似乎很少  相似文献   

9.
血饺     
小时候,家里穷,吃饭都成问题。家乡的人世世代代只知道在那几亩地里挖“金子”。那时,就是过年也难得吃上一顿饺子。但那一次我吃了,而且吃得……我们兄妹二人,由于家里穷,“上学”两个字对妹妹来说很遥远,连想都不敢想,家里只能勉强供得起我一个人的读书费用。可是,祸不单行,母亲在我12岁时去世了。父亲一夜之间老了许多,以后更是披星戴月地在地里找“救命钱”。  相似文献   

10.
我母亲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我的小侄女上学前几乎每个暑假都是在我母亲家里度过的。每天晚上小侄女听完故事和奶奶说"晚安"后,都要搂着她心爱的小毛毯才能入睡。面对这种现象我母亲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打电话来问我:"这孩子离了小毛毯就难以入睡,甚至哭闹,她是不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一所高职院校上学,为了供我读书,家里欠了一屁股债。所以,对我来说上学不仅意味着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生存——不再靠父母的血汗钱上学。暑假期间,我到武汉打工。  相似文献   

12.
8岁的莉莉因为接受头皮手术,剃去了一片头发,因而恳求父母不要让她去上学。她说:“我这样子很难看,同学们会笑我的”。可是父母坚决要求她到学校去。她的母亲说:“要是同学们笑你,别理他们好了。”这位母亲以为解决这样的小问题,用这个传统方法一定对付得来。谁知,莉莉不一会儿就从  相似文献   

13.
乖乖女引“狼”入室1987年出生在江西省永丰县的张宁玮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父亲是县城一名机关干部,母亲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父母工作顺心,女儿乖巧懂事,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张宁玮自小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几乎年年都要捧回“三好学生”奖状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江泌的孩子,家境贫寒。小时,家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由于生活所迫,他成了小小修鞋匠,专门替人削木鞋底。江泌的母亲见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学读书,而自己的孩子却上不了学,难过得流着泪对丈夫说:“唉,我真觉得对不住孩子。”懂事的小江泌忙安慰父母说:“爹,娘,请不必忧虑,我会想办法读书的。”  相似文献   

15.
母亲     
佚名 《陕西教育》2005,(8):53-53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们姐妹四个好好读书,她对我们非常严厉。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心里总是暗暗责怪.偶尔产生一些逆反心理。现在想来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她的四个女儿.三个是本科生,一个是研究生。都很优秀。大女儿和二女儿是国家公务员.小女儿在山东济南一家国企做技术部门主管。母亲说:“我这几十年辛辛苦苦赚的钱.省吃俭用全部用于智力投资了”。的确,仅靠父母微薄的工资,供养我们四个孩子读书真的很吃力。  相似文献   

16.
六年小学生活结束后,那是一个漫长的暑假,父母在为我升学的事愁眉不展。我心知肚明,父母也想让我有好的学校上,将来长大有出息。可当时家境不好,单凭爸爸的工资,根本没法供我到好学校读书。我毕竟长大了,所以一个暑假都没提要到县城上学的事。父母心中也许早有打算,每次县里考试,他们必带我去参加。我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其实心里多么想到县城读书去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拿到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父母沉默了。那晚,我怎么也睡不着,心想:爸妈也有他们的难处,即使我不能到县城上学,他们也是世界上最疼我的人!不知何时,妈来到我床前,见我没…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逃学的学生整天呆在家里。他母亲感到奇怪,于是问他:“孩子,你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游手好闲地呆在家里?”“我不敢上学,因为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向我借东西。”这个孩子说。  相似文献   

18.
小霞原来在一所农村学校就读,父亲务工,母亲务农。她乖巧懂事。学习认真,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尽管小霞的家境并不富裕,但2004年,她的父母还是咬着牙花了不少钱将其转送到了县城学校读书。用其父母的话说就是“小霞看起来像块读书的料.怎么着也应该把她送到城里的好学校去读书”。就这样.小霞好不容易进入了县城一所名校。  相似文献   

19.
复旦学子张顺的母亲不幸患了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张顺赶回贵州老家,执意把母亲接到上海,每天背着她去医院做放疗。但高额的治疗费用成了拦在张顺一家人面前的大山,他甚至想休学打工,为母亲筹集医药费……名校学子出自贫寒人家今年20岁的张顺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是镇上一家酒厂的工人,母亲也在酒厂干临时工。张顺出生时,因为没有钱去医院,是母亲在家自己生下了他。尽管家里很穷,但父母从没亏待过张顺。张顺上小学时,父母就对他说:"家里再苦再难,也要供你读书!你一定要争气,将来考上大学,不要像我们这样窝囊地活着。"张顺上六年级那年,父亲从单位下岗,从此父母到处打零工甚至捡垃圾维持生活。每天,父母都用辣椒加水泡饭吃,省下钱来给儿子买肉补营养。幼小的张顺在心里暗暗发誓:好好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张顺没有让父母失望。2001年,他以全镇第一的成绩升入了省级示范高中。为了方便儿子读书,父母到县城租了间小房  相似文献   

20.
顾正龙 《教育文汇》2014,(22):42-42
母亲的“高考”,是从我离家到县城一中上高一开始的。三年如一日,她一直陪读,照颐我的起居。母亲原先说好让我住校,末了还是跟着我到县城来了。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很近,附近有条街,上学、买菜都很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