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德价值取向是决定个体品德结构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提高道德价值取向水平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尚局限于理论描述和调查分析水平,几乎没有养成性的实验研究报告。在新近的理论研究方面,李伯黍在分析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和“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综合模式”的构想[1];章志光综合了国内外一系列有关品德形成的研究,提出了“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2]。在价值观养成性实验研究方面,孙健敏(19…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针对长期以来关于品德的简易化的理解,分层次地说明品德的要义和现代道德教育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版德育教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运用了故事。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道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美国教育学者基尔帕特里克认为,故事是发展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的品德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片面的思想方法、简单的教育教学方式、工作安排上的缺陷、教育措施的不力等,都会妨碍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掌握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培养现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系统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教育者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研究其心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品德的心理成份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社会道德现象是无数个人品德的概括、集中。因此,研究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分析个体的品德心理。研究品轴心理结构是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是四川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上的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所遵循的原则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掌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目的。在适应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讲解分析—案例展示—讨论探究—情境剧演示"的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对信息化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渗透性道德教育的解决办法。联系教学实际,介绍了渗透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形式以及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形成自我修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1.
以道德认知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最后指出应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加强和完善道德教育等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和伦理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我国高校正在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以体验式教育为研究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标,对大学生道德体验式教育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以及模式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思潮纷繁的背景下,我们要正视思想道德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在事关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强调德育工作中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化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把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思潮纷繁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正视思想道德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在事关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德育工作中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文化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把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章从道德视角,对中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由于缺乏伦理关怀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梳理,意在强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道德管理,强化人性管理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受教育的精神积极性,把高校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放在化的背景下去做宏观的考察和整体的把握,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在全球化、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予以高智慧的领悟,是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宽恕既是一种个人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宽恕不但是个人行为,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宽恕还具有社会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未将宽恕教育纳入其中。可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宽恕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积累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处理道德冲突事件的技巧等举措将宽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良好的道德环境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文化土壤。文章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以农为本的经济条件、特定的血缘宗法制度、特定的人文主义倾向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土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是人类德育心理思想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佛教的品德心理结构观闪烁着中国人道德智慧的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心理思想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并提供给现代德育很多深刻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知识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倡导"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提高德育的实效;倡导自觉自悟,培养道德自我。可借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心理体系,并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德育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并不总是形成共谋、共存的关系。从儒家德育与封建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来分析,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儒家德育:一是前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没有成为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它与专制权力保持着距离;二是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与封建专制权力形成了共谋关系,最终成为了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三是后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从封建专制权力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一种更为纯粹的品德教育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儒家德育对于现代道德精神和现代教育的适应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它们也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