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贵州土家族的族源,学者们多认为是巴人,也有人认为是楚人、板楯蛮、宝人或乌蛮,但这几种说法都有与文献相矛盾的地方。尽管巴人、楚人对土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根据对一些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根据对土家族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贵州土家族的族源应该是当地土著,即汉朝时的武陵蛮。  相似文献   

2.
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家族研究是整个土家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本土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土家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恢复黔东北地区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进程,为宣传贵州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为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1990年7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的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关于贵州毛族(佯僙人)的族源有土著说、外来说及相关的不同观点.对毛南族族源问题,应当依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深入探析,方能作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我国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汉语。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织绣、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西兰"是"被面","卡普"即"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构图大方,  相似文献   

5.
贵州毛南族,其前身是贵州佯横人.1990年7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90)黔府通106号文件批复,同意将贵州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关于贵州毛南族(佯僙人)的族源问题,有多种观点,现依据史籍查阅、田野调查,作一考辩,提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散文集《陶或易碎的片段》全书共分"记忆的刻度"、"泪水中的故乡"、"城市的疼痛"、"行走的脚印"四个部分。在这本散文集中,作家用优美而抒情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贵州沿河土家族地区的水光山色、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是贵州沿河土家族地区一部具有地域文化的人文小百科、乡土史诗。我和刘照进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生长我们和养育我们的地方都是祖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眷恋中的不满,穿越后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土家族人口约为803万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主要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部分区县、贵州省部分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5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1957年1月,确定土家族为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族名为"土家",然而土家人自称为是"本地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本论文是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S村落为例,解析土家族传统婚嫁仪式的功能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沟通与协商功能和祝福与认可功能以及承诺与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其族史发展历程中,土家先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和外族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这个过程中土家族先民强烈的生存意向和行为象映像文件一样深深地刻进了该民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行为中。本文拟从生产劳动、征战和祈佑等土家族族事行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土家族歌舞的生存意义进行研究,以作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的神繁杂多样,列祖列宗、天神地主、文官武将、龙蛇虎马、古树奇石、洞崖滩路等等,无所不有。土家族普遍笃信物或人之灵魂变成神后,就能为自己服务,以实现为自己除暴安良、惩恶扬善、除病消灾、佑人安康、驱鬼逐疫、保家护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土家族、黔东南苗、侗族、安顺屯堡人三个地区文化传承的差异研究,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提出在高校入学考试中用加试民族文化课的加分来代替降分、通过经济杠杆使民族学校从形式到内容名实相符、利用上位法强化民族习惯法,进而传承民族文化。
Abstract:
A study was made on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Tujia people,the Miao and Dong people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and Tunbao people in Anshun.It is believed that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means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in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test on ethnic culture should be given and the score of it be added instead of lowering scores for ethnic students;economic lever be used to make ethnic schools live up to the name;and higher-level law be applied to strengthen ethnic customs so as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只要有土家族生活的地方,就有竹子的存在。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竹子成了土家族创造文明的使者。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土家族灿烂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的保护神和敬仰崇拜的图腾,它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语言是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土家族共同的语言,但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家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群体在急剧缩小,土家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度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本文即是对土家族语言文化概貌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绩效化的管理,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领域相当于古代的巴国、聚居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土家族,将白虎作为其祖先加以崇拜,自称是白虎之后裔。但在土家族人当中,并不是所有的土家族人都崇拜白虎,有一部分则以射杀白虎著称。为厘清这种相互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必要对土家族的"白虎文化"进行简要的阐释。"白虎文化"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据着显要而神圣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土家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构建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枇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提出来的。应该认为,从土家族的自身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土家族研究等方面看,构建土家学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土家学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是土家族,土家学有其客观的定义,其学科定位是一门中国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结构或逻辑框架。当然,土家学的学科构建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居住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创造了丰富瑰丽的饮食文化,其社会历史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十分显著。以沿河土家族传统饮食文化为例,分析其创造巨大经济的价值可能性,探讨保护和开发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