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阳 《军事记者》2011,(12):40-40
《新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1931年12月1日在江西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于1937年1月29日改为本名.一直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编辑部是在长征中随党中央迁至延安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写作》2007,(11):46-46
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194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把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版一份大型日报——《解放日报》,并任命博古为社  相似文献   

3.
六、发行工作延安的发行工作与出版工作同时开展。1937年4月《解放》杂志创刊时,党报委员会的出版发行科,就以新华书局的名义进行工作。冠以“新华”的名义不是偶然的,它与《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同时而来。《解放》杂志通过党的影响和发行工作者的努力,份数很快突破一万,发行到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大城市及西北、华北和南方各省。国民党反动派嫉恨它,千方百计阻挠,于是在九十月间发生了封闭西安《解放》分销处的事件。国民党的教育厅长还气势汹汹地叫嚣要“封闭”延安的《解放》周刊和新华书店。从此时起,1937年10月,新华书局就正式改用新华书店的名义。这表示了书店是在斗争中创建的。从1937年4月,到1939年8月,延安新华书店就发行了80多期《解放》周刊以及《新中华报》、《前线画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4):106-108
<正>"《新中华报》刷新"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新中华报》1939年的改版。《新中华报》的前身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29日第325期起改称《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同年9月9日第390期起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铅印,5日刊。1939年2月7日起,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日本加紧诱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反日、反汪,同时"联共又反共",导致各地摩擦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把《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回顾抗战时期党的新闻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回忆在抗战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党的新闻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创办了大量的刊物。晋察冀根据地办了油印的《抗敌报》等,冀中根据地出版了《自卫报》、《冀中导报》,吕梁山地区创办了《战地通讯》,晋东南地区创办了《胜利报》,其他一些地区也纷纷出版各种报刊。 1938年1月11日,经和国民党的反复交涉,《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需要,1939年2月7日,党中央决定改组《新中华报》为中央机关报,10月,创办了以党建为中心的《共产党人》。《中国青年》已复刊,《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相继出版。此时,新华社已和《新中华报》分开,建立单独编辑部,承担起党的方  相似文献   

6.
1941年5月,《新中华报》结束,我到延安清凉山参加《解放日报》的创刊工作。我初期做的是资料工作,从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领导上从社长博古、总编辑杨松、陆定一同志和编辑部各部领导,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2月1日《,通讯》创刊号出版,这是延安时期出版的第一个新闻业务刊物,它的读者对象是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曾在延安创办过一份油印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当时,新华社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一起驻在杨家岭,同属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知道秦邦宪(即博古)是一位知名的政治活动家。他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五年,和王明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曾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然而,博古同志同王明不一样:王明不思悔改,顽固到底,走向人民的反面;博古同志能改正错误,在他生平最后五年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博古早于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留苏返国,出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干事,曾编辑《劳动报》、《工人小报》。这是他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的开始。抗战初期,党中央为适应当时斗争形势,以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决定在延安创办《解放日报》,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  相似文献   

9.
“红中社”的全称为“红色中华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组织机构.红中社在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将一部分新闻编成电讯稿对外播发.中央苏区没有建立一个通讯社来专门从事新闻发布工作,所以由《红色中华》报社兼差代办.“红中社”不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所谓“一苏大会”开幕之日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文献依据.《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后,继续兼做编发新闻电稿的工作.这项业务在1939年从新中华报社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新华通讯社遂告诞生.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九年末,《新中华报》刚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五日刊改为三日刊不久,毛主席为《新中华报》题了词:“多想”。上面是题词的手迹照片。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为应对高文盲率导致的传播困境,在中共中央文艺政策的支持下,漫画界文艺工作者奔赴被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新闻漫画作为重要的宣传喉舌由此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在《新中华报》出版的380期上共刊登漫画227幅,这些漫画主要以“民族”“人民”“劳动”和“学习”为关键词建构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并在此过程中呈现出通俗化、极具评议性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从而起到了促进抗战动员、提升民众文化水平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随着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转型,媒体使用漫画建构改革话语时应更加重视真实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俗化和评议性相统一以及艺术性与多元化相配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  相似文献   

12.
才子邓拓     
(四)是书生非书生,反“扫荡”中显英雄 1939年5月,晋察冀通讯社在阜平县城南庄附近成立,它也是新华社晋察冀分社,有代表出席1939年延安新华社召开的会议。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0年5月,中共北方分局决定《抗敌报》与晋察冀通讯社合并,成立《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为邓拓。 这年,报纸大量报道“百团大战”的胜利,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的《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较有力地表现了党报的党性。  相似文献   

13.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相似文献   

14.
(五)文章浩荡卫神州,血溅太行老未酬 在战争年代,《晋察冀日报》除派记者到各地进行战地采访外,还派出一批批的优秀编辑记者到各地工作或办报。 这些战地报人,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托,写了大量的“血火文章”,激励人民,抨击敌人。有些同志为此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应唯鲁(原名沈鞠如)(女),浙江省宁波人,共产党员,浙江才女,坚定勇敢。1938年参加革命,从延安到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通讯社和《抗敌报》社任记者。1940年10月到涞水县工作,同年在敌寇冬季“扫荡”时,壮烈牺牲,年仅22岁。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在延安就创办了一本新闻业务刊物。这就是1939年12月1日诞生的,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通讯》杂志。 最近,笔者访问了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棱同志,他回顾了《通讯》创办的前前后后。 1939年3月,新华社由清凉山迁到杨家岭,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前身》)的同志一起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杨家岭是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在工作之余,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6.
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随即恢复了江西时期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手刻油印,印数很少;到1937年1月《红色中华》停刊,创办《新中华报》,两版三日刊;到1941年5月,中央决定将延  相似文献   

17.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18.
把解放区的部分真相透露给国统区人民毛主席论“游击战”早在1937年12月,本报星期增刊就登出了名记者陆诒从延安寄出的《毛泽东论抗战前途》和朱德总司令发表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等文。次年8月,本报特派记者曹麦萍随赈济委员会工作队前往榆林,路过延安,23日细雨黄昏中,毛主席在一个整洁的窑洞里接见了曹,发表如下谈话,寄登本报: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报刊,号召抗日,凝聚抗战力量,为抗日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报刊作为党在军队中的喉舌,都“说”了什么呢?
  传播党的抗战主张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报刊对于党的抗战主张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报道。第一,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发刊词中说:“巩固与扩大民族统一战线,是达到抗战建国胜利的总方针。”①《八路军军政杂志》在第一卷第二期,刊载了王稼祥的文章《回答破坏统一团结的阴谋》,揭露了汪精卫串通日伪,暗中防共的行为,重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②《前线周刊》的“工作指标为抗日第一,抗日高于一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第二,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抗敌报》第33期发表的社论《武装自卫才是出路》号召苏北人民认清形势、奋起战斗、打走鬼子,全部军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武装和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共同战斗。新四军《抗敌》杂志刊登的叶挺在新四军第二次参谋工作上的训词《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指出:“战争中参加的社会阶层的广泛性”,“在我们中国方面,当然更--求全民战争,因为敌人给我们的威胁,加于我们的压迫损害,是整个民族的。”④人民军队报刊宣传党的抗战主张,促进了军事战略的贯彻,促进了人民军队的抗战。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教诲     
1938年初至1939年夏,我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6月,党分配我到新华社工作,1941毛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后,我调到《解放日报》做记者,有机会接触毛主席,聆听他的教诲,这是我青年时期最重要最难忘的一段生活。毛主席要我们“多想”记得是1939年夏季,我刚从马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社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那时新华社的机构简单,只有编辑、译电(分中文、英文、日文)、通讯、油印(油印《今日新闻》)几个科,不过20多人。在一间较大的窑洞集体办公室里,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口号,都是马克思列宁的名言警句,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条:一条是列宁对青年人的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