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有一种倾向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本质区别,科学与宗教可以互补和融合,甚至提出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其啧啧称道的案例之一是,笃信上帝的开普勒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本文着重分析了开普勒的自然哲学思想,从而说明他心目中的"上帝"只是"理性"的代名词,开普勒取得的科学成就完全是理性活动(包括科学观察)所结出的硕果,是"摆脱宗教"的成果,而不是靠什么万能上帝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有两个特征尤为明显,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但是,科学的光辉并没有能够完全驱逐上帝,自斯宾诺莎(Sp inoza)的泛神论之后,"上帝"的身影依然存在于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知识分子心中。这并非罗素判断的错误,其实泛神论中让众多哲学家、科学家陶醉的上帝并非圣经中创世纪的上帝,而是人们心中关于宇宙、星空、美与和谐的法则和秩序。  相似文献   

3.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4.
采访上帝     
李剑红 《师道》2010,(10):1-1
我梦见自己采访了上帝。我敲开了上帝的门,上帝对我说:"进来,你是想采访我吗?""是的,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说。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很多女作家处在历史转折期并由于自身际遇对基督教产生了共鸣,在她们笔下出现了不同的上帝形象,有牺牲奉献式上帝、主动受难的博爱式上帝,也有倾听式上帝,通过对上帝形象的阐述,女性作家阐述了自己对基督教"爱的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个绝望者问上帝:"我一直拼命地追着时间向前跑,为什么我的生活还是日复一日的相同?"上帝说:"你为什么要追赶时间?你为什么不停下来慢慢走?其实,每时每刻的风景都在变化,只是你没注意。"绝望者说:"停下来的话,我会被工作压死的!风景,哪里有?"上帝问:"你试着停下来过吗?"绝望者说:"没有。"上帝问:"不试试,你怎么知道你会被压死?不停下来,你怎么知道世界上没有美丽的风景?"于是,上帝带他来到时钟的上方。  相似文献   

7.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告诉我们周先祖后稷是首创用谷物祭祀上帝的,并且周部族由此得到了上帝的保佑。  相似文献   

8.
哥白尼所创立的"日心说"理论是天文学历史上一场撼天动地的变革,无愧于成为人类近代科学革命的伟大开端。"这一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日心说"理论的产生具备了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条件,是"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的辉煌成果,而绝不是什么笃信天主教上帝所得的恩赐。  相似文献   

9.
"兔子四部曲"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这四部曲真实地刻画出主人公"兔子"哈利从传统的守护上帝,到开始怀疑上帝,转至反传统的遗弃上帝,最终回归上帝的信仰之旅,这一历程不仅再现出当代美国人宗教观的嬗变,而且符合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凸显出宗教发展演变的未来之路必须把神圣与世俗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高中教材中,这是一篇很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史铁生走了——不,应该说"回去了",因为他相信有上帝,也曾经与上帝相遇,把死看成是上帝的"召回"。 这是他经历了苦难独处之后的心魂皈依。  相似文献   

11.
人神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人类的献祭行为,不过是在给自己的祭祀对象"用质"而已。人祭是最具价值的"质押品"。人类"与天为质"的行为和观念成为质子盛行的思想基础。质子又称"侍子",最初的"侍子"不是侍奉人间帝王,而是侍奉"上帝"。追根究源,侍奉上帝又是从侍奉祖先神灵的观念演变而来。当"通神权"被独占,祭祀对象高度集中和等级化以后,统治者凭借其与最高神之间的"特殊关系",责令臣下和方国遣子入侍。这样,最初入侍于祖先、上帝的"侍子",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入侍人间帝王的侍子、质子。  相似文献   

12.
周勇 《上海教育》2013,(1):61-63
1852年春,斯托女士(H.B.Stowe)发表了单行本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她在"上帝指引下"写了这本小说,意在揭示奴隶制的罪恶本质及其制造的悲剧命运。她还相信,"上帝"赋予人类的道德良知和决心一定能将罪恶的奴隶制消灭。  相似文献   

13.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改写或操纵被合法化了,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无限发挥,从而导致翻译的失真,翻译"异"的特性也随之丧失。本文通过明末清初传教士理雅各在翻译中国儒学经典中对"上帝""天"的处理揭示了中国儒学思想并非神学思想,并且"上帝""天"更不能与"God"、"Heaven"匹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偏颇,指出以文本为依据展开的作者与译者之间对话的主体间性研究才是解决翻译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老牧师手捧《圣经》,微笑着问小约翰。"不了,我想我应离开我的母亲,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上帝。"小约翰一脸严肃。"噢,是这样,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我没有一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很难过,我问妈妈为何要让我来到这世上,她笑着告诉我这是上帝的意思,所以,我要去找上帝。"小约翰板着脸,看着前方,  相似文献   

15.
最近阅读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4年第4期第37~38页的一篇文章——《对苏人版〈思想品德〉一则寓言故事的探讨》。看完后,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则外国故事:父亲让孩子餐前祈祷,5岁的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上帝长得和我们一样?他也有嘴巴,也会吃饭吗?父亲觉得应当回答"是"。孩子又问:既然吃饭,他一定也吃到肚子里去了,也就是说他有肠子,对吗?父亲想了想,也说"有的"。孩子接着问:既然有肠子,那就不可能没有屁眼,对吗?父亲很惶恐,但也承认"上帝有屁眼"。孩子说:我懂了,上帝和我们一样,也会拉屎,也会放屁。一个5岁孩子很容易便推论出"上帝和我们一样"!奇怪的是,成人却不敢这样想。  相似文献   

16.
敬告读者本刊95年征订工作开始啦!尊敬的朋友们:转眼之间,又到了新年度报刊征订的季节。毋庸讳言,对每一家报刊来说,这是一次荣与衰乃至生与死的考验,而命运之剑持在"上帝"手中。因此,订户读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上帝"《少年儿童研究》自1988年创刊以来,...  相似文献   

17.
犹太民族几千年来流散世界各地,对他们来说,寻找"上帝应许之地"是一生的命题。辛格,也终其一生不曾停止过对犹太民族出路的思考。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庄园》是最能够全面体现这一主题的一部。本文通过对该部小说的分析,总结出辛格对犹太民族出路的思考。在辛格看来,上帝、科学、同化、革命等都不是犹太民族的真正出路,而犹太复国主义倡导的回归圣土,虽然还要接受时间等多方面的考验,却不失为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去跟一个橘子摔跤,那个橘子看起来很平常,只是体积有点儿大。我冲向橘子,两手环绕这球体,正想用力施压,上帝说:"不能压,一压橘子就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进入,选择俄罗斯新生代作家维克多·佩列文和他的代表作品《夏伯阳与虚空》,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叙述特征进行探索,发现了碎片化叙述手法;其中时空、人物和语言碎片拼贴出了"三位一体"的"上帝"在俄罗斯寻找精神信仰的过程,最后走向虚无。碎片化明显暗合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的叙述特征,但又有俄罗斯后现代的独特性,即重新叙述俄国精神信仰史、探索上帝和俄罗斯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培根利用基督教的文化资源对科学进行了现代性的诠释,他认为科学所认识的自然规律是上帝之光,科学代表上帝的权利。利用科学认识自然、控制自然是人类的复兴之路,这一复兴是出于上帝的计划。培根用基督教的语言阐述了科学推动人类进步这一现代观念,为科学树立了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