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作为一种探索深层次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工具,与写作教学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十分契合.教师运用萨提亚生命“冰山”隐喻理论指导写作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到自己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和内心深处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觉察和了解自己内在“冰山”的基础上,去探寻学生内在心理世界,更好地加深彼此的沟通和理解,真正在人的层面上与对方相遇.这样,学生既完成了一篇个性化的文章,又实现了倾诉自我、关怀自我和提升自我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生命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时.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生成自己新的体验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别人无法替代。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这是寓言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小学生认识理解能力欠缺,直接要其归纳寓言的寓意则难以胜任;直接由教师讲解寓意则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讲究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一、自我感受。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又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寓言情境,困而难以感受和理解寓意。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进人文中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内容,理解寓意。如《田忌赛马》是历史寓言故事,为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我让他们充当田忌、齐威王、孙膑,随时接受我(假…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有鉴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感受理解中发现规律。这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颇为有益的。 一、课题:引导发现的窗户。课  相似文献   

8.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和“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所谓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1.语文教学要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2.阅读是一种感悟,要通过品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悟出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3.阅读是一种对话,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要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文本意义。4.阅读是一种理解,要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在体验他人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悟,丰富作者的创作原意。5.阅读是一种发现,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10.
二、自主习作,发展个性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一目标的内涵就是说写作技巧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但不能替代学生去思考、去写作。因此,为了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东西可写”,能自愿地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教师就要放宽写作要求,把“写什么”的权力交给学生。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摆正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中的相应位置,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放权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任由学生自己做主,如此,学生爱写了,还担心教不好他们吗?  相似文献   

11.
赵龙 《青年教师》2006,(6):26-27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语文白寻过程无疑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但体验更需要以“学生自己的需要”、以“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  相似文献   

12.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1):36-36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体验性的小学教学“把学生看成人”,“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语言学习时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  相似文献   

13.
“自我反思”即深化知识结构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引入创新,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教育家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4.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有效地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文,选材尤其关键,丰富的“基本素材”为选材提供可选的“原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素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就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授之以渔”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观察、操作、猜测、活动、类比”中一次次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从而理解一个数学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归纳整理的 ,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受到新的启迪 ,尝到探索成功的甜头。观察发现式。指教师引导学生有目标…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动手、去小结。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却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由商不变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应该更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发展。而批注是一个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发现,通过书写自己个性化的思考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更广泛地锻炼自己的文学思维能力,由此获得对于文本的独特理解,对作者赋予自我思考的认识,对自我能力的发展。既然批注是有效地引导初中生阅读的方式,那么如何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对未接触这种阅读方式的学生进行指导?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活动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悦纳自己和不悦纳自己的人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认识自我;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感受被同伴欣赏的快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3.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