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陈敏 《百科知识》2001,(12):25-25
众所周知,海洋中有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殊不知海水本身即是海洋宝藏之一。日本科学家在长期的海洋研究后发现,深层海水是海洋的精华,它不仅是一种洁净的资源,同时也是鱼类生长的“高产田”。深层海水的充分利用,将会使人类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大型海水鱼类育苗与集约化养殖系统构建,提出的观点。在海洋鱼类育苗与循环水健康养殖行业起到模式探索与引领示范的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对生态环境友好与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网箱养鱼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鱼类养殖的一种方法,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于培育鱼种和饲养各种经济鱼类。我国笼养殖扇贝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的一种方法,1989年全国扇贝养殖贝肉产量达12.9万吨,占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8.2%。定置性渔具为主要海洋渔具之一,在我国其产量占海洋捕捞产量的30%。由于水域中部分低级生物易在网箱、网笼、网  相似文献   

4.
漫谈养鱼     
一中国的鱼类有多少?鱼类,谁都知道是一种水生动物。它的生活场所,范围很广,生活在海水里的,称为海水鱼或海鱼,如带鱼、鲨鱼等;生活在河湖、沟塘里的,称为淡水鱼,如鲤鱼、鲫鱼等。现在世界上的鱼类,约有14000—20000种,淡水鱼类约占2000种以上;  相似文献   

5.
致命诱惑     
虎纹鲨,又名乌鲨,是生活在澳洲海洋中的一种鱼类。  相似文献   

6.
海洋中纯亚目(Tetraodontoidei)鱼类种类很多,分布广,肉亦鲜美。由于这一类鱼类的内脏、血液和皮肤含有毒物质,有的种类还具有剧毒性质,因而该资源尚未广泛利用。我国是食用和研究河豚鱼类的最早国家之一。在“神农本草”、“山海经”和明朝的“本草  相似文献   

7.
科技快递     
全球“死区”不断增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公布的一份海洋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富营养化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过去10年中,全球海洋中不适合生物生存的“死亡区域”(简称“死区”)面积翻了一番.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联合国说,目前全球海洋中约有150处”死区”,有些”死区”面积高达数万平方公里。情况最糟糕的一处“死区”在墨西哥湾,这里的大面积海水严重缺氧,鱼类等生物根本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三亚市读者王宝绿问:海水占据了地球总水量的97.2%,海水又苦又涩,人越喝越渴。可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们喝的全是海水,它们却活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希望下面的这篇文章能够回答您和其他有相同问题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大黄鱼是我国传统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被誉为"海水国鱼".岱衢族大黄鱼作为大黄鱼的一个地理种群,是历史上东海大黄鱼的主要代表,但因酷渔滥捕自然资源已近绝迹.为保护和恢复岱衢族大黄鱼资源,针对养殖大黄鱼产品品质不高和养殖效益低等问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单位于2007—2008年在岱衢洋中街山渔场采捕濒临绝迹的野生大...  相似文献   

10.
侯娟  周为峰  王鲁民  樊伟  原作辉 《资源科学》2020,42(7):1325-1337
海洋养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改善、食物安全的保障、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主权的宣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180种海水养殖物种(鱼类120种、双壳类60种)为分析对象,通过各物种生长耐温范围和研究区域海表温度的匹配和比较,计算空间地理格网上多物种生长潜力指数的平均值,分别得到鱼类和双壳类养殖潜力,并基于阈值法对离岸距离和深度等条件进行约束,定量分析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评估条件的区域内,对于鱼类,渤黄海(BYS)、东海(ECS)和南海(SCS)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19.98、76.29、81.69万km2;对于双壳类,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3.02、4.17、2.03万km2;②按照海区划分时,可优先考虑东海和南海进行鱼类养殖,而渤黄海鱼类养殖潜力值变化最大,未来鱼类养殖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选址,以尽可能选择潜力值较大的区域;双壳类养殖可优先选择南海;③按照海域深度划分时,鱼类可优先考虑深度较深的海域进行远海养殖,而双壳类适宜离岸较近、深度较浅的海域。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进行海域空间规划,为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湛蓝的海洋,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是人类的天然食品库,它那占地表71%的洋面,还是巨大的太阳能接收器。据科学家测算,海洋聚集的太阳能相当于当今世界发电量的4000倍。从古到今,科学家们一直想把海洋能取出,为人类服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随着技术的完善,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设想,即将实现。海洋温差发电初战捷科学家们认为,热带海洋表层的水温约44℃,深层海水则在冰点附近,如同时抽取800米深处海水与表层热水进行循环,用低压蒸气推动叶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上仅有21%的陆地,其余全为海水覆盖。如今的海洋科学家们早已展开了利用海洋的研究,例如进行海洋鱼类培植、海洋石油勘探等等。但是,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有谁敢明确地说一声:人类已完全掌握全部了呢?今天,军事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一个崭新的海洋功用——制造海洋环境武器!出海捕鱼的渔民和航道上的水手们最害怕什么?就是航海途中出现巨浪、海啸!住在沿海城市的居民们有谁没有领略过台风的威力?大树连根拔起、房屋倒塌、人随风走,不能自已……总之,生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知道海水是不能喝的。海水不但苦涩、难以下咽,而且越喝人越渴,在海上得不到淡水补充的渔民甚至会被渴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那些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鱼、鸟和爬行动物不会有这种危险?  相似文献   

14.
3亿年前,古鱼类的"最怕"是什么?最新发现的古鱼类的"脑子"力此提供了答案. 早些日寸候,美国考察人员在美国堪萨斯州-页岩沉积层发现了一块奇怪的鱼类头骨化石,由于头骨并未压碎,因此这块化石显得非常特殊.后来经科学家鉴定,确认它是3亿年前的一种海洋动物,是鲨鱼和另一种现代物种--银鲛的亲戚.这种远古海洋动物曾一度活跃在世界各大海洋,它们生活在浅水区和多泥的海域,体长最高可达到50厘米.  相似文献   

15.
上回说到,早期的装甲鱼类将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却丧失了行进的速度和攻击力,最终在海洋中消失了。这一回,一种从海洋到陆地生活的植物将向我们讲述另一个凄惨故事。  相似文献   

16.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另眼看鱼     
一鸣 《科学大众》2000,(11):26-27
根据科学家的考证,最初的脊椎动物起源于海洋;人类在胚胎时期的形态表示着我们的躯体是逐渐演变并适合于陆地生活的鱼类的躯体。让我们的想像一下回到遥远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2006,(10):15
近日,一组国际海洋生物学家在全球多个海洋研究点采样调查和分析后惊讶地发现,生活在地球海洋中的微生物种类可能比人类目前估计的数量多100倍,达到上千万种。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名泳者不小心吞下了一口海水,他同时也会吞下1000种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仿生机器鱼     
王硕 《科学中国》2006,(6):33-35
鱼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千百万年,经过不断地进化、适应海洋、湖泊、河流等不同水域的环境,成为水中生物进化的佼佼者.兼具水下运动的高效率和高机动性。而鱼类这种独特的游动运动方式也给人类研制水中运输工具带来了很多灵感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大王乌贼号称海洋巨无霸,是一种性情凶猛的无脊椎动物,游速极快,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并能与巨鲸搏斗。由于这种动物一直生活在深海,难以捕捉,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