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茅盾先生的《春蚕》,小说中老通宝等的形象和蚕乡景象,至今仍在我脑海里浮现! 今天在春蚕时节重读了《春蚕》,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赵玉芳 《考试周刊》2008,(49):225-226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春蚕》主要通过老通宝一家人在蚕事季节里,借债买桑叶,没日没夜地拼命劳动,虽然蚕茧获得丰  相似文献   

3.
《春蚕》在结构安排、人物性格描写、表现方法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学这篇小说应该注意让同学了解这些特点。(一)结构纵横交错、内外结合,纷纭中见严谨。《春蚕》选取了一个生活的纵剖面,以老通宝家养蚕的辛酸史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整个故事是按照蚕事的顺序组织结构的:准备养蚕(故事的序幕、发生)→养蚕开始(故事的发展)→养蚕大搏战(故事的再发展)→蚕事完成,丰收成灾(故  相似文献   

4.
《春蚕》是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一篇有影响的小说.作者茅盾以卅年代的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一个饲养春蚕的悲剧结局,刻划了一个劳动了一世而不得温饱的善良、质朴但固执的老农民形象——老通宝.由于茅盾熟悉蚕农的生活(他的家乡农民都养蚕),他有“广博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①又有丰富的创作技巧,所以正如他自己说的:“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底子,所以我才能写出《春蚕》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6.
《春蚕》是我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写于1932年11月.其时离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即第一部小说《幻灭》的发表约五年,也正是长篇巨著《子夜》即将完稿的时间.这正是茅盾创作的成熟期、高峰期.《春蚕》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运用“从容不迫而又是油画的笔墨”(庄钟庆:《茅盾——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破产的真实画面,塑造了老通宝这个“继鲁迅的阿Q、祥林嫂等成功的农民典型形象之后的又一个出色的典型”(同  相似文献   

7.
祈蚕歌与蚕桑文化——以杭嘉湖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嘉湖地区,蚕桑历史悠久。栽桑育蚕的兴旺发达,形成了种种与育蚕有关的习俗,并进而形成了蚕乡独特的蚕桑文化。这些蚕桑文化已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蚕乡的岁时习俗、人生礼仪习俗等都常常与蚕桑文化有关。通过养蚕的一系列蚕事活动和祈蚕、酬蚕等一系列祭拜活动所留下的许多反映蚕桑习俗的歌谣,可以更好地解读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  相似文献   

8.
如果不强硬套上时代环境的因素,只进行文本细读,我们会发现《春蚕》的主旨并不只有以往的"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说。通过文本细读,老通宝这个人物的愚昧、顽固形象跃然纸上,如何砸开以老通宝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农民的反理性的经验主义以及迷信思想枷锁,应该是小说《春蚕》的另一重要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强硬套上时代环境的因素,只进行文本细读,我们会发现《春蚕》的主旨并不只有以往的“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说。通过文本细读,老通宝这个人物的愚昧、顽固形象跃然纸上,如何砸开以老通宝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农民的反理性的经验主义以及迷信思想枷锁,应该是小说《春蚕》的另一重要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0.
《春蚕》、《丰收》和《多收了三五斗》抓住当时广大农村“丰收成灾”的事实,成功地刻划了老通宝、云普叔和旧毡帽朋友们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从守旧、落后到开始觉醒的典型的农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时代风云。但它们选取的描写角度不尽相同,《春蚕》和《丰收》是以“纵剖面”的形式展开,《多收了三五斗》是以“横断面”的形式来展现生活。这三篇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悲惨的农民生活,同情和歌颂了农民的反抗斗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了各自应有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32年,茅盾同志在创作《子夜》的同时,把他锐敏的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太湖一带世代养蚕为生的广大农民,写出了《春蚕》这篇优秀的艺术珍品.小说通过对老通宝一家春蚕生产中大希望、大搏斗、大破产的描写,形象地描绘了“春蚕愈熟,蚕农愈困顿”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优秀短篇小说《春蚕》,通过江南蚕农老通宝一家蚕茧丰收反成灾害的惨剧,表现了旧中国的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的困苦处境,对“九·一八”以后步步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向民族敌人妥协退让的蒋介石集团,作了有力的控诉。另外,作品中还刻画了老通宝、阿多、四大娘、荷花等一系列使读者难忘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波西米亚艺术与商业精神同时出现于近代欧洲,然而却在唯美主义对资产阶级伦理与生活方式的批判中分离;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努力进行审美救赎观念的实践,但是最终却被资本主义商业精神战胜;二战后,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波西米亚艺术家、批判理论家和青年学生开始了新的反抗,而其结果是在70年代后出现了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融和,形成了新的先锋人群:布波族.这一新兴人类体现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担负起完成审美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波西米亚艺术与商业精神同时出现于近代欧洲,然而却在唯美主义对资产阶级伦理与生活方式的批判中分离;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努力进行审美救赎观念的实践,但是最终却被资本主义商业精神战胜;二战后,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波西米亚艺术家、批判理论家和青年学生开始了新的反抗,而其结果是在70年代后出现了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融和,形成了新的先锋人群:布波族。这一新兴人类体现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担负起完成审美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为滋长民粹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经济成熟的产物;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主张用发展生产的方法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民粹主义激进的革命观、跳跃进化论和均富论进行了有力批判,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人类的贡献,赞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它既有科学性,也有文学色彩。其重点和难点是四至六自然段。标题摘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标题概括了课文内容结构。“春蚕”——说明对象,“(春蚕)到死”——说明生长发育过程;“丝”——介绍吐丝过程;“(丝)方尽”——以象征手法赞美春蚕的献身精神。本文以由远而近、纵横结合的方式,引出说明对象,它从养蚕到制绸的历史说起(远、  相似文献   

17.
阅读训练     
李娜妮 《广西教育》2007,(9C):25-27
科学家与春蚕 1912年春天,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养了一些蚕。病中的居里夫人有①(瑕、暇、遐)观察蚕儿如何吃桑叶,又怎样吐丝、结茧。她看了好久好久:蚕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叶,而贡献给人的却是精美②(纤、迁、钎)亮的丝;它们极忍耐地朝着一个目标——结茧的方向努力,一直到吐完自己的最后一根丝。看啊,看啊,居里夫人感动极了,恍惚觉得自己也化作了一条春蚕。  相似文献   

18.
花冠雄鸡大彘首,佳果肥鱼旧■酒.两行红烛三柱香,阿翁前拜童孙后.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这是清代道光年间湖州南浔诗人董蠡舟所作的《南浔蚕桑乐府·赛神》的主要部分.这几句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代杭嘉湖地区蚕神崇拜的概貌.诗中的“天驷”是由星相学家所指的天驷星(即辰星)衍化而来的,道教认为蚕与马同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 ,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 ,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 ,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市镇是杭嘉湖地区的著名蚕乡,蚕桑生产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多与蚕桑活动息息相关。作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的古镇,新市具有独具江南地域特征的蚕桑文化。文章主要从栽桑历史、盛极一时的叶行、湖羊饲料枯桑叶、副产品桑条皮与桑柴、年俗婚俗中的青圆子与蚕花箪以及乡土作家笔下的蚕桑情结等六个方面展现新市镇的蚕桑文化,期望对研究江南地区的蚕桑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