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雷盛廷 《传媒》2015,(3):47-49
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自2010年开播至今已有五个年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下,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汇聚广西电视台各频道的节目资源面向东南亚进行传播,旨在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资讯平台,同时也逐步向全球其他地区进行传播.作为国营体制下的电视媒体进行跨国传播,不仅要符合政府的外宣要求,又要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还要权衡媒介的资金运营.在多重维度的制约下,频道的定位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和支点,需要格外审慎研究并且独具慧眼.唯此,节目的制作和编播才能成为有源之水,频道的传播才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
吴飞  边晗  毕研韬 《新闻界》2013,(8):26-33
美国精心建构国际战略传播方案,战略传播方案有几个显著的要点,首先是塑造"真实可信"的传播者;其次是明确定位,找准目标受众;第三是利用信息的力量,充分发挥媒介作用。美国国际战略传播方案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升了美国人对政府处理国际事务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随着跨国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传播的扩张力、穿透力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加大。本文分析了国际主流新闻媒介,尤其是有着跨国定位的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提出:国际化、本地化功能更加细分与合理,多语种建设理念的分歧呈现全球与区域视角的两极分化,国际传播主体"一元"说更多地向"多元"说过渡,新媒体影响日益显现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廓  张平 《传媒》2017,(2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无疑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国家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茶与爱"国际微电影大赛积极贯彻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战略,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突破对外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困境,实现了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背景下,国内迅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建立起了宏大的现代传播构架。但是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实现中国"新闻强国"的目标来说,最终还是要聚焦在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上。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传播对象针对性模糊、传播方式非国际表达,反应机制迟缓等问题,是急需突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际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体化"的问题上,较少有涉及国际品牌在目标市场国实施本土化广告传播的论题.本文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近年来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传播案例,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国际广告本土化传播策略做了解析,提出了国际广告实施本土化传播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李真  李华伟 《传媒》2021,(3):86-88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布局,重组对外传播机构、扩展国际传播平台、改进国际传播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形式,不断推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从"本土"到"全球",从"文"到"语",从"模仿"到"超越"三个层面的建议,作为对新时代国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阮静 《传媒》2012,(6):71-7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国际传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为汉语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拓宽了空间。该文从"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准确的文化定位以及充分的文化交流"三个角度,集中论述了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多方面的文化准备,是推动中华文化健康有序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金勇  崔玉娇  李正荣 《传媒》2016,(24):79-82
2013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培养一流的国际传播人才是当务之急.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语言能力薄弱、高端人才缺乏、因应环境不力等问题,因此一流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要坚持多管齐下、合力构建的原则.本文从外国语言功底、新闻传播业务、国际格局视野和文学底蕴积淀四个方面,提出"四轮驱动"打造一流国际传播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因为地缘优势,广西在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跨文化传播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广西电视台将此优势转化为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以宣传为中心,以新闻为重点,牢记媒体使命,增强宣传实力,突出东盟特色,不断提升和扩大影响力,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顾与整理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国际汉语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其主攻方向;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活动是其主要动力;以新闻出版为抓手的生态传播格局基本形成.当然,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现阶段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只有做足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的准备,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才能在新时代实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理念内核——"精准传播"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传播精准化的三重链路:以国际传播目标精准化为核心链路,以国际传播内容精准化为关键链路,以国际传播主体精准化为支撑链路,对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构思了建设性理路.只有以技术精准带动国际传播总体精准、不断推进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的链路融合、持续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的建设性理路,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CCTV电视国际传播及其对世界传播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已有40年历史,但真正进入国际电视竞争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CCTV是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绝对主力军.本文主要以CCTV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历史发展阶段,分析了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特点及对世界电视传播格局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优势、劣势及未来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三块"短板"当前,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和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短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过度关注欧美中心的目标市场和受众,忽视了"西方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即过去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我国具有特殊地缘政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李宇 《新闻战线》2023,(4):49-51
国际传播发展需要紧扣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目标,确立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定位。国际传播效能要从传播效果、运行效率和复合效益三个方面考量。强化产业思维、技术思维和市场思维,较好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优化顶层设计、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等,全面匹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对外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目标战略性调整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敏 《传媒》2021,(8):46-48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通过做大做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够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为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客观审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带来了新契机.本文以上海城市形象片的国际传播为研究样本,比较国内外媒体关于城市形象的传播,进而提出在全面数字化转型时代,构建"软硬兼具"的传播符号、增加传播符号转译者、城市符号"陌生化"再传播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