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史识是历史著作的灵魂,它集中体现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体现历史著作的价值与贡献。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是一部专题研讨史识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历史观念。柯林武德把历史学的主体与客观两方面归结为思想,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过去的思想与现在重演的思想之别而已。柯林武德这种历史观念是一种史识,尽管新颖,有某些合理性,但不确切,有诸多弊窦。许多历史事件单纯就是史事,本身不是思想,历史学家无从重构其思想。时代变了,时过境迁,感受与感情不一样,历史学家无法重演过去的思想。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学家去重演过去同一个历史事件之思想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结果,这样历史就失去客观性、真实性。碰到复杂的国际关系,涉及多国多人且时间跨度长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无法去重演它们的思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后代历史学家去研究它的时候有个时间差,时间距离是很关键因素。时间因素打破了历史学家用自己的心灵去重演过去思想的美梦。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在史学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以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指导重构历史是当代最高的史识。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但桐城派研究界不同专业学者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史互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文学研究学者在桐城派政治思想史、家族史、中外交流史、学术发展史、文学编年史等领域的耕耘更加精细,历史研究学者在桐城派史料、史学思想、桐城派与近代社会等领域的阐释更加清晰。持续推进文史研究的沟通与碰撞,在桐城文章中发掘史料、提炼史识、总结史法,在历史语境中对话桐城文章、思考桐城义法,当是桐城派跨学科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介绍了梁启超关于史学理论的具体思想,包括史学意义及其范围、史之改造、史料观、史料论述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杨静 《成才之路》2011,(17):57-57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师“前途”的看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才、学、识全方面知识。那么什么是才、学、识呢?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已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个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5.
何炳松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教育家,为史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从西方引入新史学,强调历史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如何正确看待史料和史学的价值方面有独特见解。除此以外,他还把自己的史学思想渗透到华侨高等教育和历史教学中去,收到了良好效果。他在历史研究中有很多颇具特色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体味。  相似文献   

6.
齐世荣先生近年发表一系列关于史料问题的文章,阐述了运用史料应当官书与私记并重,新史料与旧史料兼采;同时,他又专门论述了回忆录、日记、私人信函等私人文件和小说的史料价值。通过中国史学及世界史学中的大量例证,说明了史料的扩充对于史学进步的关系。这些文章继承了中外优秀历史学家关于史料问题的深刻见解与实践经验,同时又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以中西史学贯通的视野阐述了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史料意识。  相似文献   

7.
萧一山是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他撰著的《清代通史》是在断代史领域内实践和发扬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成功之作。他主张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本文主要论述萧一山在太平天国史料搜集、整理方面的功绩,深入分析他在欧洲期间倾其全力搜集太平天国史料的原因。他从国外影印回国出版的文件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第一等重要材料,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史料学的发展,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春秋》到印鸾章《清鉴》史学思想乃陈陈相因,一直停留在“忠君”、“鉴戒”、“神命”、“资治”水平上,没有长进。中国史重词藻轻理论的传统就是史学研究误向的表征。按中国传统的史学标准衡量,《清鉴》乃不失为成功之作,可是,从科学角度考量,是书除了保存史料之外,并无创见,积淀着中国史学研究的沉渣。《清鉴》存在着重彩轻理论、袭旧习疏创新、崇康熙时代潮流、重史料轻论理、详战争略其它等史学研究的误向。这种史学研究误向于过去,具有普遍性,于当前,仍有影响。史学研究的误向需要拨正,传统的史识需要更新与提高。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史识、活跃思维,中国的史学研究才作为,这就是《清鉴》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澜 《历史教学》2003,(8):39-42
作为历史学家的威尔逊,在历史著述方面有其独到思想,少有人知.本文旨在对威尔逊就历史著述中历史真相、史学家与史料的关系、地区史与国史、历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史学家的素养等问题的思想作一梳理,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史学.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1)历史学家要从遥远的过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需要突破历史时空和文化的阻隔,神入到过去的世界中,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期对过去作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  相似文献   

11.
"庄蹻王滇"传说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是考察西南边疆族群起源的必征史料之一。然而作为史料,"庄蹻王滇"存在着众多难以诠解的疑点和自相矛盾之处,历代史书在承袭其基本框架的同时也在不断对之进行改写,自唐代始即有史家对其可信度提出质疑。洎乎当代,"庄蹻王滇"依然是一桩聚讼不休的史学悬案,甚至有学者根据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新近成果对其史学价值作出了基本否定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观照视野从历史文本的实在性转移到其话语性,未始不能在这则漏洞百出的史料中发现某些新的知识生长点。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庄蹻王滇"的真实性或许是值得怀疑的,但它却相当真实地折射出特定时代不同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华夏族群在华夏中心主义观念的潜在支配下对于边疆族群起源的历史想像。  相似文献   

12.
邵晋涵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在继承和总结前人“良史”传统的基础上,对“良史”提出了具体标准:一是史以纪实,秉笔直书,持论公允,对史料认真考订,辨其真伪,取舍得当;二是从史书的断限、体裁、体例等方面强调史法义例的重要性,同时要把史法与义例结合起来,不能以史徇例;三是史求其用,重视史学的教化功能,表彰妇女的孝行善举是化民俗之要道,表彰忠义之士,有利于扶持风教;四是叙事要准确、完备,有条理,并以此作为评判史家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邵晋涵的“良史”观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良史”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4.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中国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傅斯年在史料价值的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史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极为相似之处;同时,二者的史料观又有一定的区别。郭、傅二人史料观之异同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史学界大家都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无论是中国通史、秦汉史,还是文化史、儒学史、学术史等著述中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并且著者都予以深刻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问题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为"焚书坑儒"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史学在其生成的早期,有一个史官制度的源头。中华文明早期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历史编纂学的后来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中的致用传统的构成,就是积极影响的一个方面。早期史官与国家军政、宗教事务的天然联系,使得后来历史编纂学具有鲜明的致用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术历来讲究“学以致用”,但知识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纯用眼前之用来评判知识的价值。求知可以致用,而一味求用则可能妨碍求知。一般认为,历史具有“资治”、教化、娱乐等多种现实功用,但历史在根本上是构成文化的一种要素,是群体认同的基点,是人们探索生活意义的内在参照。因此,研究历史的首要意义在于推动文化建设,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求知乃“史之本”,历史学者应当在“守本”和“务本”的基点上求用.而不能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