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实现稿件的高效编辑处理仍然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以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工作实践为例,通过简化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操作流程、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从作者投稿、编辑工作流程和稿件资料存档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提高服务能力,实现高效编辑出版的举措.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融合"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作者、专家和读者,还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论文投稿"要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编辑偏爱什么样的稿件 ,如何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是每位投稿作者关心的问题。毫无疑问 ,科技期刊编辑最欢迎“含金量”高 ,即科技信息量大的稿件。但是 ,如果论文作者讲究投稿策略和掌握撰写要求 ,有时含金量一般的稿件也能大大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1 投其所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叙说编辑工作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一位做了半个世纪编辑工作的老人。他的故事极为平淡,都是些“稗官野史、逸文趣事”,却折射出一位可敬的编辑的精神世界。作者黄伊以“敬业和奉献,开拓与创新,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为题开篇,是耐人寻味的。作者在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大中文系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来出版社实习,编辑室主任委托他接待。此时的黄伊,已是从业四十多年的资深编辑,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但是,他没有向大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却对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讲述自己用半生心血换得的深切体会:当编辑最要紧的一条,是要…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2)
你有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吗致期刊编辑文/深圳·许劲松作为一名当代综合性期刊的合格编辑,除具备案头工作的能力外,还应在自己周围有一支阵容强大、水平高超的作者队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刊物应有充分的稿件,以供编辑选择。有数量才能有质量。随着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造有人说,创造是对作者而言,编辑无外乎在作者创造成果——稿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技术性的加工处理,说“无名英雄”,说“为他人做嫁衣”均可,但谈不上什么创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9.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0.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刊物质量可笼统地分为内容和装帧两部分,其中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内容的好坏则取决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以及编者的再加工能力。因为编辑是作者稿件的第一读者,编辑过程是对原稿不断修改、整理、充实和提高的过程。本人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深切体会到加强与作者间的交流对提高编辑质量大有帮助。一、编者与作者间的关系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作者是这一商品的原材料供应者,编辑是生产加工者,读者是消费者。没有编辑,作者的论文就不能发表,读者也无文可读;而没有作者和读者,编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编辑通过与作者间的交流,既可以解决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使文章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刊物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使作者对杂志产生信任感、亲切感,让作者愿意投稿编辑部。丰富的稿源为编辑提供了灵活选稿的余地,是保证刊物质量的物质基础。二、不同作者与稿件质量的分析、处理不同性质的科技期刊拥有不同的作者群。学报类的期刊,其作者大都来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学历、职称较高,文章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均较好。技术类的科技期刊,由于大都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办刊宗旨,其读者的层面决定着作者群的结构。例如《畜牧与兽医》杂志,其作者包...  相似文献   

11.
远路拔"刺"     
10月23日晚7点,一辆的士朝湘潭市郊外快速驰去。车上坐着《湘潭广播电视》报女编辑王力和湖南省地调院彩印厂办公室主任王青菊。 40多分钟前,王力最后一个离开编辑部下晚班。这天是星期一,平常这一周报都是星期二上午发行,而抢在星期一晚8点开印。下晚班前,全部稿件已出膜,送到离市区20里外地处姜畲镇的彩印车间。下晚班时,王力像往常一样带着二校稿回家。这是她当编辑的好习惯。 回到家,王力先没做饭菜,打开二校稿再细细看起来。尽管以往出膜后,从没有找出过“刺”,这次她还是细心又细心。 灯光下,她看得很清,自己…  相似文献   

12.
医学书稿在科技类书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爱好者的最直接的信息传播媒介———图书,应以高质量的载体形式进行医学科研新理论、新技术的交流。现就如何进行医学书稿的策划及编辑加工做初步探讨。一、具慧眼,识新意,优化选题近年来,各出版社的编辑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作者队伍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书稿存在质量问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编辑的水平与作者稿件的质量如何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编辑究竟需练就一双怎样的“慧眼”才能识“金”呢?这是医学编辑极为关注的话题。稿件有没有“新意”这是相对而言的,而比较其优劣是以掌握大量的信息材料为前提的。医学稿件根据其来源不同、特点不同,各自的价值也迥异,这里有一定规律可循。如来稿属于各级攻关课题方面的内容,只要它是反映研究进展的,所用材料也不陈旧,一般是有新意的。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或学者的稿件,尽管不少是其学生捉刀的,但只要能尊重其思想、反应其现状、代表其水平,多数也是可取的。对于一般普通作者的稿子,就要看编辑的识别能力。首先要看其整体水平,作者的学识高低,在此能略见一斑;其次,即便作者没有新的结论或感受,如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我们可以帮其挖掘...  相似文献   

13.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14.
编辑批评及其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光清 《出版科学》2001,(4):28-29,27
编辑大多看重稿件的原创性,面对一部稿件,往往先要探寻这部稿件有无创意和特点,梳理和质疑作者提出和论述的问题,在哪个角度、哪些方面别于他人,品评作者立论立说的社会意义,这实际上就是在用批评的眼光看待稿件。编辑批评的概念由此而来。所谓编辑批评,概略地说,是指以编辑智识水平的眼力和职业阅历的眼界对稿件的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国际报道中的大部分稿件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为了抢时间,前方记者写稿一般来不及字斟句酌,来稿中有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从事国际报道的编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来稿进行多方面修改,以保证所播发稿件的质量。这里我们提供一篇经过编辑加工的“成品稿”,并附上原稿,供读者参阅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稿件是夜班编辑在截稿之前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编辑为培养一个业余作者,前前后后曾给对方写去100多封信。一位中年编辑以这位编辑前辈为榜样,同样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去扶植和引导着文学新人。在飞鸿的往返和稿件的传递中,双方的事业与友谊俱增。这,就是《真情尽在信稿中——“我与作者”之一》所要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1月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在《编者的话》中把改进处理稿件的时限公布于众,说在新的一年里,“拟编用稿件,于收到后一周内通知作者,未收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这个“一周内”规定得好。它表现了编辑对待来稿的责任感。编辑忌一稿两投,多数作  相似文献   

19.
亦杰 《今传媒》2006,(1):41
最近,某些报刊发出公告:来稿一律用电子邮件或软盘。我觉得此规定有“霸王条款”之嫌。随着办报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为了便于编辑用电脑处理稿件,应当提倡有条件的业余作者用电子邮件或软盘寄发稿件,但仅仅是提倡,而不应该拒用手写稿。报社不妨实行一段“双轨制”:电子邮件与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期刊是传播知识的载体,编辑在知识传播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他们为了给读者更多更有效的知识,自身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应具备的知识。因此,认真地讨论一下新世纪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一、青年编辑应具有的素质新型的编辑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是师才,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应该具有相应的高度。1.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职业道德高尚,这是办好科技期刊的根本保证。人们常用“为他人做嫁衣”来形容编辑默默无闻,只奉献,无索取的精神。编辑的工作就是躲在幕后,为作者的稿件能得以传播而服务。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得到世人的好评,成名的是作者;而一本书刊如果出了错误,挨骂和受到指责的首先是责任编辑。所以编辑必须具有乐于奉献、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编辑的选择,决定着稿件能否发表的命运,这就要求编辑对来稿无论是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还是出自声名显赫的名家权威,都将一视同仁,认真对待,秉公处理。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不断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态势,不断增加积累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努力发现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掌握更多的知识,时刻不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