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有人不同意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赞扬刘和珍她们。反复诵读原文之后,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在这句话中,“当……的时候”是时间状语,“这”是主语;而这个“这”指代的是“当……  相似文献   

2.
看了贵刊去年第八期“疑义相与析”栏中的短文《是揭露不是赞扬》后,我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种看法不能同意。我认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一句既是对段瑞祺执政府屠杀学生罪行的揭露,更是对刘和珍等三个女学生的颂扬。每当诵读到这句话时,我心头充满着激动,眼眶满含着泪水,对牺牲在反动派枪口下的刘和珍等三个女子便肃然起敬。如果要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建国二十多年来的传统教材,其中有这样几句是较难理解的;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对于“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以反语来讽刺段祺瑞卫队对革命群众的“攒射”的,另一种认为是在赞颂“三个女子”的崇高精神。我们认为后一种解释是对的。因为第一,这前面的文字是在写三个女子在弹雨中毫不畏惧、互相救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碰到的难句较多,而尤其难解的是第五节中的这两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准确理解这两句的关键在“伟大”一词,对此久来有两种意见,一种作正面赞颂解,一种作反语讽刺解,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五节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有的说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的伟大;有的说是反语;揭露中外杀人者的渺小;有的说这两种理解都对。于是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采用前一种说法,有的采用后一种说法,而有的则把两种说法都端给学生。可是,这两种说法是截然相反的。怎么会一句话而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都对呢?  相似文献   

6.
编辑叔叔:我有一个问题搞不清楚。《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我的老师说这一句是对刘和珍等人的赞扬,不是反语。而《语文报》上的《课堂笔记》和其它一些刊物,指出这一句是用尖刻的反语,活画出了军警枪杀爱国青年的暴虐的本  相似文献   

7.
题目中的短语,出自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全句是:“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在本刊今年第一期,李牧同志撰文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李牧同志首先提到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有的说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的伟大,有的说是反语,揭露中外杀人者的渺小。李牧同志认定这句话是反语,就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他从这句话的语法、上下文的关系、这句话所自出的第五节的内容这样三个方面,说明他采用后一说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悼念性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时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相似文献   

9.
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处疑点安徽巢湖市黄麓中学许振兴一、"惊心动魄的伟大""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陈述对象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句中"这"所指代的对...  相似文献   

10.
<正> 《纪念刘和珍君》第五节中的一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是一个曾经引起争论的句子。有的论者认为句中“伟大”是用来赞颂刘和珍等三个女子的;有的论者认为这个“伟大”是以其反义讽刺、抨击杀人者的;同时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三个女子的。根据我们的认识,进行如次几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著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里,有这样两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乍看起来,这两句话并不难懂,实际上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历来颇受争议,而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以下两句: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第一句中这指什么?伟大是说谁?第二句中这几缕血痕又如何理解?两句话叫人读出一串疑问,而这一串疑问其实龙蟠虬结,最后可以归并为一个大问题,就是:谁伟大?  相似文献   

13.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这是《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各种课本的注释、教学参考书或分析文章,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对三个女子勇毅精神的热烈赞颂,一种认为“伟大”是反语,是对段祺瑞屠杀革命群众血腥罪行的讽刺揭露。近年来较多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文中难句颇多。“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对这两句话中“惊心动魄的伟大”等词语,看法就有很大不同。陈祖楠同志在《也谈‘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个难点》(见《语文教学通讯》79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揭露段祺瑞屠杀革命群众的残暴行径的。”并列举了四点理由。拜读陈文,觉得有些说法似仍可商榷,不揣冒昧,谈点看法,以就正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有云:“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此,注家长期争论无决,主要有“表赞美”和“表讽刺”相反的两种意见。我们则疑为:这是鲁迅以自己当时的思想感受,概括“三·一八”这个惨杀事件的;倘若确定其所指的人物对象,则鲁迅既是对“三个女子”痛惜的赞颂,也是对“中外的杀人者”极度愤慨的嘲讽。结论是:褒贬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相似文献   

17.
对于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句子。左胜林先生的《正语?反语?双关语?》(见《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一文认为:“这个句子若单纯从正面或反面来理解,都是不太全面的”,“确切地说,它应是一个双关语句”。对此笔者不想轻易言否,只想指出的是:左文孤立地抓住这个句子单纯地进行语法分析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要正确地理解这一语句,必须认真研究它与前后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考虑它在全文总体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切实体察作者当时的感情和行文用语的必然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难句,浓缩了鲁迅先生在此文中所要表达的精深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在教学这篇文章中,引导学生正确领会这些难句的含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至关紧要的。此文中的难句较多,争论较大的是这两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一些同志对这两句作反面讽刺理解,我不能同意。因为,难句也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孤立地作为单独句子琢磨。我们研读课文字句时心中要有一个“篇”的概念,要尽力知作者的心思,晓作者的旨意,明作者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对难句有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吭高歌(这里是指写文章)代替悲痛哭泣,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所以迟迟没有下笔为刘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