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资赋优异者 答:资赋优异者泛指在思考、推理、判断、发明、创造等能力显著高于一般同龄者。关于它的意义,各国教育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早期定义乃根据比西量表所显示之IQ作为评量标准。贺林渥(Hollingworth,L、S、)认为资赋优异者是指智慧、道德、生理各方面均属优异,且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有特殊才能者。美国教育当局所订的资赋优异者包括下列六例领域中有一样或一样以上优异表现者:1 普通智力;2 特殊学术性向;3、创造性或生产性思考的能力;4、领导能力;5、视觉或表演艺术的能力;6、心理动作能力。这些能力可预知其对社会有持续而杰出的贡献,故应提供特殊的教育设施。 2、个别化教学 答:这是现代教育方法上最强调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教育对象的个别  相似文献   

2.
资赋优异教育又称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优才教育”。近年来,传统的单一类型资赋优异观念已逐渐为多元才能的理念所取代。所谓资赋优异,不但指智力优异,还包括学术性向、创造力、实用能力、整合能力、人事智能、领导才能、艺术才能及其他特殊才能的卓越。资优教育是一种适性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其课程与教学必须多元而弹性;同时,必须重视学校与社区的环境因素,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发展资优教育。为使资优儿童和青少年有机会充分发展其潜能,未来应从基本观念、方案规划、教师增能、亲职效能、研究发展方面寻求改进或突破。  相似文献   

3.
在个性心理方面,李贽提出了"物情不齐"的个性观,主张"万物并育"、"随其资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有才有胆有识人才.同时李贽还看到一个人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在心理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资优儿童(天才儿童)是指资赋优异与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本文介绍了天才儿童的主流鉴定方法和当前欧美资优教育的现状。本文还着重阐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资优教育政策,并对大陆的资优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提供了可供资优生和普通生共同学习的课程设计以便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5.
"音乐赋"作为一个联合名词,其中的"音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历代诗文总集、类书的乐部中,主要以题材、时代、作家为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以题材为主要标准对音乐赋分类者最多,可以分为歌赋、舞赋、乐器赋和特殊类音乐赋.总结几种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献中的汉魏六朝音乐赋,共有57篇.  相似文献   

6.
中国赋史上的赋家身份建构始于汉代。在汉代人建构赋家的工作中,司马相如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司马相如一方面对自己作为写赋的人有自觉的意识,自觉建构自己的赋家身份;另一方面,他在中国赋史上是第一次用"赋家"一词命名写作大赋的人。他对写赋者的称名,用了文学的审美尺度,因此,他对赋家身份的建构是真正文学的建构,也是最准确地揭示写赋者特殊本质的建构。他的工作成效远远超越了其他汉代人,在这一意义上,司马相如不仅是"赋圣",而且可被称为"赋家之父"。  相似文献   

7.
北京师范大学的自主招生不再像去年一样仅限于免费师范生,还新增了一类学科特长生。据介绍,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报成为特长生: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含)以上者;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发明创造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培养潜能者;在文学、语言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者;具有其他特殊才能及突出成绩者。  相似文献   

8.
<正>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说事,是深入描述事情,"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起兴,用以引发出思考和情感。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笔者巧妙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由"写字有格"到"做人有格""青春有格",尽情渲染格式、格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赋之铺陈,引"格"之联想赋是铺陈其事,即平铺直叙地表达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将一连串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既可以淋漓尽致地详细铺写,又可以一气呵成、加强语势,还可以烘托环  相似文献   

9.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3-46
女性题材赋历来是辞赋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伎赋作为女性题材赋中较为特殊的部分,在唐代才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颇具时代特色。唐代女伎赋在创作上显示出女性形象刻画类型化与个性化并存、政治因素输入以及情感意蕴发生转变等特色。可以说"女伎赋"进一步丰富了女性题材赋的创作,拓展了女性题材赋的表现范围。  相似文献   

11.
拿破仑曾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德"对于人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普遍的存在."口号多实际少,号召多考核少,宣传多评价少,赞扬多引导少",成为许多地方司空见惯的现象,以致出现了马加爵事件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德育缺陷案例.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些要求恰如其分地界定了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在二十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秉承"以教育德,以德促教"的教学原则.下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心得,以资与广大同仁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12.
张衡通过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赋作<归田赋>,表现了汉代隐逸文化至此而有的一个新境界,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隐逸",到此才真正放下对所谓"道"或"志"的承当,以及成为那种"不遇"情怀的释放之所的沉重一面,而第一次显示出了其完全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绿     
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只有古人才会对"绿"百咏不厌,反复吟唱.绿是他们吟诗作赋的根.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留下的诗篇最多--3800多首;由于他的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影响也极大,可以说妇孺皆知.譬如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它是好诗啊!据说白居易十七八岁时带着他的诗本子到了长安,当时的名士顾况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哟!"于是他一翻到"野火烧不尽……",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改口说道:"有才如此,居亦不难!"  相似文献   

16.
同题赋创作在建安时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术界因传统实用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倍受冷落,事实上,建安同题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充实、感情丰厚,并非只是一些无聊应制之作;艺术上,建安同题赋也为其他文体在体制、辞藻、结构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1859年洪仁玕晋位"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以后,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企图使太平天国壮盛起来的计划——《资政新篇》.他说自己写《资政新篇》的原则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所谓"取资","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势而行而已".为政所以必须审时度势,就是因为"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后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台湾地区重视科技教育,尤其是物理教育,已成为台湾地区教育界的共识。他们采用对天赋较高的中学生的重点培训,以推动全岛物理教学水准的提高,并称这种举措为“资优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的正式推行始于1972年,由该地区“教育部”制定了《国民小学资赋优异教育计划》。1982年又相继公布了《中学数学及自然学科资赋优异学生辅导升学要点》以及《高级中学数学及自然学科学习成就优异学生辅导实验计划》,前者使科学学科诸方面天赋较高的学生能经过教育权威机构甄别测试而保送升入高一级学校,为“天才”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后者则委托四所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对高中资优学生进行数理学科辅导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由于阮籍与张华<鹪鹩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辨前者之全部赋作的内在联系,发现阮赋及其赋体性作品<大人先生传>的创作始末,恰与司马氏从开始篡权到定局之年限相一致;由<东平赋>作时考辨发现阮籍后期"不与世事"、谨慎自保实为苦闷待"时"的真相契入,其将自己宏大人生追求境界寄托于赋体创作,以赋体创作作为其较为直接的、现实时代社会理性批判的重要武器,可见其"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乃赋体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20.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文学体裁之一,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源于《诗经》,至荀况始有定名。赋创始而形成于先秦,早期的形式可能就是古代的一些"口诀",成熟而兴盛于两汉,创新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