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价值的钦羡向往。这类咏叹揭示了马意象所暗示的文人功业情结——成就动机是马文化的精神基石。它在“骐骥人才”、“宝马英雄”等先在模式的映照下,虽显得较为黯淡,却是必要的补充参照,加以统观,可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2.
马是历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在唐朝尤其是中晚唐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白居易诗中的马不仅反映了他的行踪经历,更寄托了他对时政人事的诸多复杂情感。他诗中的马十分丰富,名称众多,或多骏或羸弱,或恣肆或悲戚,或急驰或闲行。对这些马意象进行分析,可了解时局兴弊和白居易的处世之道,也可更全面地了解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所采取的对比、烘托手法,及马意象对诗歌或讽喻、或闲适、或感伤主旨的深化作用,从而以小见大,略窥白居易之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3.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因此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成为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时代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人“士不遇”文化模式里,马与人的恩怨,也带有士与恩主之间的主客对等性。由此派生出对于马识明主、辨忠奸能力的放大。马的神化导致画马、玉马等都可变真马。由于正统观念和宝马英雄模式的深层作用,良驹神骏也并不是逢主即忠,其效忠的是真主、真英雄。人与动物意识之间的互渗,当是马意象活跃的一个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文人“士不遇”文化模式里,马与人的恩怨,也带有士与恩主之间的主客对等性。由此派生出对于马识明主、辨忠奸能力的放大。马的神化导致画马、玉马等都可变真马。由于正统观念和宝马英雄模式的深层作用,良驹神骏也并不是逢主即忠,其效忠的是真主、真英雄。人与动物意识之间的互渗,当是马意象活跃的一个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的词中有众多的动物意象,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马意象。辛弃疾的马意象首先表现为宝马与英雄志士的组合,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其次,他还把对马的描写从传统婉约词中的花街柳陌解放出来,重新放回到边关战场,更好地展示了其豪放之风。最后,他还善于借助马意象的隐喻义来创造雄奇灵动的意境,展示沉郁悲凉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8.
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意蕴,马意象就是一例。在中国,马拥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认为马意象代表着速度与奋发向上的精神,经常以马喻人或自喻。在西方马意象却象征身强力壮、任劳任怨,而且还是高贵典雅的代表。由于赛马运动的普及,英语中还产生了许多与马相关的习语。  相似文献   

9.
"马"是中国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诗经》中,出现马意象的篇章达41首之多,诗三百中再难找出复现率与之相匹的动物类意象。由此而降,历代诗人都对马意象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亲近感.马意象经营的鼎盛时期在唐代,对李、杜两大诗人的意象统计结果可证:杜甫诗集中,马意象的复现率高居兽类意象之榜首,计复现394次,比列在次位的龙意象  相似文献   

10.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意象,是无数失意文人的梦想,是文人解除失意痛苦的内心渴望,这就是“渔父”。渔父是集智者、逍遥者、超脱者于一身的隐士化身,是中国身在儒家心在道家的文人之精神寄托。中国文学“渔父”这一意象经过了《诗经》、姜子牙、《庄子》《楚辞》这样一个由实到虚逐渐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唐人爱宝马、写骏马,表露进取向上的时代风貌。病马、老马、瘦马意象,则表现了唐人豪气壮怀不得舒展的压抑心情。唐代学中的马意象有所传承,又显示出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诗中大量出现的"马"意象,展示了衰败的晚唐背景下文人志士的复杂心态:既有光鲜亮丽的宝马形象,也有边塞征战的铁马铮铮,更有命途多舛的困顿之马。诗人对马情有独钟,马是其命运的化身和人格精神的心灵寄托。其原因主要在于晚唐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温庭筠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坎坷的人生遭遇以及对于前辈李贺咏马诗的学习与继承。  相似文献   

14.
屈辞中的香草意象缤纷奇特、意蕴丰厚,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意象体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屈子的理想、人格和情感。屈辞香草意象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屈原自身、楚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屈辞开创的以香草“抒情”、“言志”的文学传统,对后世文人及其文学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曾经是浪漫张扬、激情澎湃的诗人,却因一首《大风歌》被剥夺创作权力、强制劳动改造,他的诗人才情和青春岁月在宁夏贺兰山的劳改农场一起被消磨殆尽。后来,他通过《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重返文坛,至今还没有哪个作家像他那样细腻、逼真地展现落难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复杂心理,在当时略显寂寥的宁夏文坛上,张贤亮的出现,如同荒凉大地上长出的一株大树,为当时的宁夏文学注入了血液与生机。同时,张贤亮也为宁夏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写到了"马"意象,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马"意象和其他作品中的"马"意象不同。随着文本的推进而逐渐变异,最后变成了一匹"骟马",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高压中的挣扎、苦难、纠结、矛盾、压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马,在古代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生的生活伙伴、生产助力和工具.马作为一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诗歌艺术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景. 一是以“马”抒离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亮意象。这既是文化审美传统的影响所致.也与当时文人的“乱世心态”有着密切关系。月亮意象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多种美的形态。通过分析这一时期诗人对月亮意象的选择.我们进而探索月亮意象的多种美:残缺美、疏淡美、冷清美、和谐美以考察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马是神骏之物,马意象是杜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大诗人杜甫在“骐骥-士不遇”和“宝马英雄”传统模式的映照下,通过对马独特的描绘与刻画,托物言志,表露出其自身积极进取的性格心理,尤其是诗人笔下的老马意象更具风采,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心情。杜诗中的马意象对前代有所传承,有所创新,内涵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19.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源于龙、马的血缘关系以及战国时期以"御"为话题的讨论.马意象的定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诸多事物,一旦到了文人笔下,或者说成了文人寄托情感、理想的对象,那么,它们便蕴涵了人的情愫,即成为文学的特定意象。“霜”本是自然界冷暖交汇时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但在文人笔下,却寄托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的情感,象征人的理想和品格志趣,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典型的意象,让读者品味其深刻的哲理意趣,从而享受到无限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