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现代撑竿跳高理论和技术特点为依据,设计采用了新的金属竿的教学方法,简化了动作结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适应了现代掌竿跳高技术发展,溶入目前教学的要求,彻底摆脱了传统撑竿跳高技术框架的教法。该方法在体育院、系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最复杂的项目之一,是各体育院、系普修的主要介绍项目,是田径专修的必修项目。在撑竿跳高教学时怎样运用行之有效的教法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撑竿跳高技术,是每个田径教师和教练员所必须探讨的问题。目前,在撑竿跳高教学中还普遍沿用着50年代的教法,先从持竿助跑抓起,然  相似文献   

3.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技术中最复杂的项目之一,是体育院、系普修的主要介绍项目,是田径专修的必修项目。在学习撑竿跳高技术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敢做动作,插穴起跳前犹豫不决,动作紧张拘束,节奏混乱,速度明显减慢,信心不足,呈消极状态。这些现象大都是由于恐惧心理状态造成的。众所周知,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男子撑竿跳高纪录一破再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也象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国蓬动开展起来。在我国部分体育院系田径教学大纲中,已把女子撑竿跳高列入必修内容的范围。女子撑竿跳高还是一个年轻的内容,它不同于男子的教学手法,尤其表现在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因此要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该项技术动作,其教法的研究和改革是极必要的。我在多年的田径教学和多轮次撑竿跳高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进行了教学改革。一、撑竿跳高教法的现状我查阅了有关撑竿跳高的著作共8本,其中有1957年的《田径运动讲义》;1961年、1978年、1983年三种版本的全国体育院、系统编教材《田径》;1979年的苏联撑竿跳高的训练体系;1986年的民主德国田径训练大纲;1985年的苏联田径教科书;1985  相似文献   

6.
黄先斗 《体育教学》2011,(10):29-29
一、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双语教学和视频、音乐的有机整合,让体育课堂激情飞扬、活力四射。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课堂的授课效果,而兰州宁卧庄小学李明昱教师的《健身球》一课,合理地利用双语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体育课堂活力倍增,教学效果甚佳。来自成都的张华兵老师在《女子防身术》一课很好地利用视频教学,把教学中难以把握的技能——直拳练习、提膝顶撞练习,形象直观地用视频加以呈现,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的直观表象,对进攻与防守的技术要领理解得更加清晰透彻,节省了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既要学习技能、技巧,同时也要经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理论指导实践。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和会问。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体育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保护方法,同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必须进行适当的提问。通过问,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在设置具体问题时应把握好“度”,即从角度、难度、跨  相似文献   

8.
<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这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最近几年来,我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给学生几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自由练习。 1.自由消化练习。针对新授课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几分钟的独立思考,琢磨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讲述的动作要领,自己进行动作练习。 2.自由组合练习。如武术、基本体操,在教师对集体进行教学后,让学生有几分钟自由结伴、配对、互帮互学练习。 3.自由提高练习。如体操(技巧、低单杠、支撑跳跃等)教学后,允许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了所教动作  相似文献   

9.
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体育教学的新路子,提出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途径:创建和谐情境,鼓励师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进行自选练习。  相似文献   

10.
开展女子撑竿跳高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田径运动的深入发展,女子撑竿跳高已列入田径运动正式比赛项目,打破世界纪录和国家纪录者,被列为当前国家最好成绩。但是,目前在我国女子运动项目中开展的不普及,在体育院系田径教学大纲中,也没有被列为正式教学内容。在没有任何规定的情况下,能否在女生中开展撑竿跳高这个项目呢?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开展这项工作的。 过去,男生在学习撑竿跳高时,女生在旁边观看,觉得该项目有点神秘莫测,不能深入其境。于是,在今年的专项教学中,我把女生  相似文献   

11.
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育分层教学是教师针对班级学生中存在着身体机能、体育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授课时将全班学生按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意在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提高练习兴趣,获得成功体验,使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队列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在进行四路纵队练习时,我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每学年新生入学后上体育课时,让新生按照教室内的四行座位排成四路纵队,并告诉学生:你们现在站的队形就叫四路纵队。这样,学生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时学习目标"维度"的确定课时学习目标的"维度"应该怎样划分呢?叶小兵教授认为:"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这一是因为学生情况不同,他们的学习程度、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等是具体的,很难用一个模式套住;二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含的教育、教学的因素及意义各有侧重,难以平均划分。"对于体育课而言,笔者认为,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何,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益。一是体育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体育基础知识。二是体育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体育技能和练习方法。三是体能,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身体素质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快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体育学习同样也需要这种氛围。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没有运动负荷表面快乐的体育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选择安排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让学生在快乐的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  相似文献   

15.
<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使体育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2])。笔者以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抛砖引玉。一、形成发展学生的身体教育思维——让学生"乐"(一)存在问题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并不快乐,  相似文献   

16.
俯卧式跳高有比较长的历史,在国内、外有各种练习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练习方法大都是从训练方面着眼,而与教学特点结合的不够紧密。所谓教学特点:就是有规定的教学时数,教学对象有较多的人数(15—45人),有限制的场地与器材。学生还必须掌握较完整的技术,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并达到大纲规定的考核标准。另外体育院、系的学生通过学习还应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1体育教学中激励法的类型1.1融通式激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像朋友,互相信任的。1.2勉励式激励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例如,上耐久跑课时教师布置学生跑步:"你们必须给我跑1000m,跑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的速度素质要想有所提高,就必须进行大强度的反复练习,这种练习较为枯燥,而要想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练兴趣,就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中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但是,由于体育教学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很容易在这种滞后中丧失信心,特别是对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更大,对此,通常教师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和表扬性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是一种影响行为的主体性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简介自我效能理论,分析自我效能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渐进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练习的体验;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相似文献   

20.
作为奥运会新兴田径项目,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成绩距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浙江女子撑竿跳高又呈现出国内一枝独秀的景象。文章旨在分析浙江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模式及形成机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成绩突破的原因,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