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政治如同颜料盘,在其涂抹之下,政治领袖的面孔往往模糊不清。所幸有人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蒋经国传》作者陶涵(Jay Taylor)就是其中一位。关于蒋经国这样一位颇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目前的传记有两个知名版本,一是1980年问世的江南所著《蒋经国传》,二是2000年出版的陶涵所著《蒋经国传》。  相似文献   

2.
蒋经国归来     
曹聚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由其撰述的《蒋经国论》于1948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读者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l997年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次,在蒋经国诞辰百年的时候,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3.
胡佛研究院收藏的蒋介石日记绝大多数为蒋介石亲笔书写,往往有固定格式,极少收录其他内容。然而,在1939年2月份的日记中却意外地收藏了两封蒋经国的来信。蒋介石与蒋经国、宋美龄等人的家信通常均收藏在台北"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之  相似文献   

4.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中指出:对于广西的革命斗争经历,红七、红八军的战友,父亲永远不会忘记。[1]275的确,邓小平在左右江地区的军旅生涯在他光辉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既是他几个光辉时期的第一个,又是他独挡一面领导一个地区革命  相似文献   

5.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6.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7.
阴谋与孝道     
《二十四孝》的故事曾经感动中国,不过现在看来,这些故事其实很雷人。 第一个故事是《孝感动天》,故事的主角是舜。舜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瞽叟是个盲人,在舜的母亲去世后娶了继母,生下小儿子象。这个家庭的人口构成并不复杂,却发生了一系列怪异的事隋。舜的父亲伙同继母、弟弟,多次企图谋杀他。一次,父亲让他修补谷仓顶,在他爬上去之后,却在谷仓下纵火。舜看来是个物理学爱好者,他手持两个斗笠,靠着这两个“微型降落伞”安全落地,然后像没事人似地回到家里,依然对凶手们很好,耐心等待下一次谋杀。  相似文献   

8.
《报林求索》2012,(9):174-174
<正>弗格森坚守着启蒙哲学家对"同情心"的持重,让尊严、自由与正义不仅能从故纸堆中得以找寻,还能带给未来希望之光。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尼尔·弗格森身上应改为:金子总是在发光。这位身兼世界多个顶级大学教职的学者,在2012年的中文出版市场上掀起了一股令人耳目一新的"弗格森旋风"。在《文明》中弗格森探求为什么西方主宰世界的500年已接近尾声;在《帝国》中他试图劝说英帝国的继承者担负起领导世界的重任;在《虚拟的历史》中,他玩起了改变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的游戏,以作出符合逻辑推理,却绝对不合真实历史的结论;《顶级金融家》是他为金融家西格蒙德·沃伯格做的传记;《金钱关系》则是可称之为"学术成果"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之死     
翁元 《出版经济》2006,(5):25-26
1975年4月5日上午,蒋经国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到士林官邸来看望父亲.通常,他早上会和蒋介石就一些政务,做短时间的交谈,他们交谈时,从不避讳我们这些在一旁的随侍.那天,我依稀听见蒋经国告诉老先生,说他上午要去参加纪念张伯龄先生的100岁诞辰,下午还要到阳明山陈大庆和苟云生的坟上看看.一会儿,他就退出老先生的房间,从小楼离去.  相似文献   

10.
100年前的4月27日,蒋经国诞生在浙江奉化溪口。1949年,蒋介石抛开政治上的创伤,在踏青中开怀一笑。蒋经国不是站在父亲身后,而是轻松地坐下,感受家庭和谐的美妙。宋美龄和蒋方良等人也不禁喜悦于此刻。  相似文献   

11.
一画成名,《父亲》带来的冲击与变化令他始料未及。却也似冥冥中的宿命,要他从此背负一生26年前,油画《父亲》横空出世,在社会上瞬间引起的爆炸反响,使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美术史,甚至艺术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将那个阶段的中国美术托  相似文献   

12.
<正>《档案春秋》2012年第1期涂胜华文《父亲涂作潮:代号"木匠"》,提到我们父亲柳中燨当年帮助建立中共第一座秘密电台的事。最近,记述解放军通讯史的《历史风云中的红色电波》(张进著,长城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一书,又几次提到父亲名字,让我们回忆起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讲过有关他经历的几件往事。我家来了解放军首长1951年夏天某日,我们家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作家王力雄在《天涯》杂志里曾发表了一篇《灵魂纪念馆》的文章,鉴于他面对父亲的骨灰盒,鉴于他长久以来对死亡的思索。他有一个困惑:如果人在死亡后能够选择的话,他绝对不会愿意自己被放在骨灰堂这样一个地方。放在骨灰堂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纪念用的,儿子纪念父亲,那孙子还会不会记得,曾孙子,曾曾孙子呢?人死后,为什么会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什么时候是个头?而头又是什么?是被后代遗忘?还是被骨灰堂当作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相似文献   

14.
献身于编辑事业的贾祖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父亲贾祖璋,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现为海宁市)东南钱塘江畔的黄湾镇,卒于1988年。父亲一生勤奋好学,从青年时代直至晚年,在科普创作园地辛勤笔耕,写下了大量科普文章,出版了《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等20多部科普著作。他于1924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又是一位老编辑、老出版工作者,从旧中国直到新中国,60余载献身图书出版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进入商务印书馆父亲于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后在本县的两所小学任教,并且开始向《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以及杨贤江主编的《学生杂志》报寄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15.
葛娴 《湖北档案》2006,(3):43-44
受党派遣任蒋经国"私人秘书" 1937年冬在南昌时,余致浚(当时用名葛洛)就已经认识蒋经国了.当时,他在南昌政训处的"政训大队"学习,蒋经国来大队演讲,讲的大多是自己在苏联锻炼的故事.葛洛早已知道一些蒋在苏联的表现,所以对蒋很感兴趣.蒋来演讲时,穿的是士兵服装,腰束短皮带,灰布绑腿,穿双布棉鞋,引起听讲者很大好感.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他以脍灸人口的《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小说饮誉全球,成为一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个勤奋的报人;狄更斯不仅当过新闻记者,还办过报纸和杂志.他最初发表的作品,不是小说而是特写.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小职员家庭,父亲因破产入狱,他不得不去当童工.以后在律师事务所当誊写员,不久改行为新闻记者.记者生活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有了更加广泛的接触,这些都成了他小说中揭露和嘲讽的素材.狄更斯创办报刊是在他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尔·退斯特》、《马丁·朱述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12,(13):24
本刊讯(记者韩阳)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为其父亲白崇禧编写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重话,因为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由学校成绩单来决定,我总是拿第一,所以父亲对我有一种信任。其实我做的一些事他要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喜欢。"白先勇如是回忆父亲白崇禧。"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父亲,他又有另一面。这两面有时会冲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18.
很久以前,读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个小镇男孩,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他希望拥有一个深沉冷峻的父亲,他的父亲却整天嘻嘻哈哈,满嘴都是各种段子,经常成为小镇男人们调侃的对象。父亲觉察到了他的不满,却并不辩解。在一个雷雨之夜,父亲带着他走到镇外,走进一片湖水,也不解释原因,只是涉水行走。湖水没腰的时候,一道电光闪过,他看见父亲脸上的表情,又痛苦又深沉。从此,他觉得自己了解了父亲。其实,我们都深陷在一个困局里。整个社会,用无数电影、小说、绘画、雕塑和传说,为我们塑造了"父亲想象共同体""母亲想象共同体"和"家庭想象共同  相似文献   

19.
《档案春秋》2012年第1期涂胜华文《父亲涂作潮:代号"木匠"》,提到我们父亲柳中燧当年帮助建立中共第一座秘密电台的事.最近,记述解放军通讯史的《历史风云中的红色电波》(张进著,长城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一书,又几次提到父亲名字,让我们回忆起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讲过有关他经历的几件往事.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溃败台湾之初,蒋介石意欲让其子蒋经国统管谍报系统,不久,蒋经国出任“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但是,名义上归他管辖的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却处处不买账,弄得小蒋很没面子。不搬掉毛人凤这块拦路石,小蒋在台湾谍报系统就难以施展拳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