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美是毛泽东诗词美的核心。本文通过宏观分析,认为毛泽东诗词的主体内涵有五大特征,即博大崇高的情怀、发奋超越的精神、刚毅独立的品格、高赡深司的风度和浪漫潇洒的气质。并指出,这五者彼比融通,交相辉,显示出毛泽东诗化人格的奇伟风采和大美境界,强化了作品惊震心灵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恬静温馨的和谐之美中凝聚着儒道佛相互渗透的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熔铸了中和主义审美观的审美境界。同时,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赋予作家的切身体验又最终挣脱了作家的主观控制,沉重地表达出他对苦难人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难以抹去的悲剧色彩,从而构成了其小说文化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其人其文之所以在后世能够获得比生前更高的地位,不在其诗文的华丽上,而在其人生境界明显高出了魏晋时代绝大多数其他作家.陶渊明生平活动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率真本性、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归隐情趣,达到了人生境界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由于陶渊明的人格与作品曾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解读陶渊明人生境界中的真善美,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孙犁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人格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主要以特定的家乡生活为题材,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从女性人格美的内容、形式及写作手法方面,对孙犁的小说创作进行探讨与研究,说明女性人格美的挖掘与赞颂对孙犁小说创作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作家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很多有价值的光彩的人物形象;其次,体现了孙犁小说的创作理想:妇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第三,反映了作家对美的崇高境界的追求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是孜孜不倦的。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6.
一、发掘人文底蕴 增强人文意识 1.科学整合教材。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精神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和时代气息,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美的形式寄寓着作家高雅的审美情操、崇高的理想信念、伟大的人格追求。培育人文素养首先就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充分发掘作品的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和深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相似文献   

7.
王宝成是农民文化活土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和农民文化的皈依情绪中浸润着理性思考的痛苦;王宝成又是一个不倦追求艺术超越的作家,作其品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哲理思考和关爱个体生命的人类情怀中涵蕴着无法释解的情感重负。痛苦的眷恋和沉重的超越构成了王宝成创作生命流程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8.
彭绪洛的四部《我的探险笔记》系列探险纪实作品,全面勾勒和生动呈现了作家历经7年的探险全貌,书写着作家独特深刻的人生体验;精彩表达和执意坚守独特艺术追求,寄托着作家温暖诗意的人文情怀;采用实景拍照和真实还原作家探险历程,彰显着作家笔下图像世界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出生在楚国故地,受过良好的教育,研究过屈原的楚辞,深受其作品思想的熏陶和高尚人格的影响.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死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主题演进、人性畸变、叙事特征、审美意蕴等方面对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痛失》进行评析,揭示县镇官场中的人性异化和人格扭曲,从而凸显作家关怀人生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与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乡土作品"。稍事比较,不难看出劳伦斯与沈从文有着截然不同的乡土情怀:劳伦斯以犀利的笔调贬斥家乡习气之庸俗;沈从文以溢美之言赞颂故里民风之淳朴。然而,这种迥然不同的乡土情怀背后,却深藏着两位作家对生命本真回归作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酷儿理论反对将个体视为非异性恋即同性恋的做法、批判传统静态的性别身份观念,赞同流动和变化、向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提出挑战。王尔德的同性恋以及非常规行为无疑吻合了酷儿理论的思想内涵,并导致当时公众对于他的作品产生质疑。我们在评论作家的作品时,不能过于强调作家人格在作品中的投射,从而以作家人格裁决其作品的价值,否则势必造成对作家作品真正蕴意极度漠视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已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境界的创造,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散谈     
人格 对人格决定作品这种提法,不少人表示异议。其实这种提法当然没错,只是不能机械和简单地去将人与作品对号而已。人格低下,作品反而境界高远,这大概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金曾豪乡村题材的少年小说总体审美风格宁静平和,温情含蓄。着力刻画诗意人格与诗意自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美学意义。作品内容有对故园家乡的挚爱,对朴素生命的礼赞,对世道人心的独特解读。承续着多情重义、温柔敦厚的民族精神传统。借助作品,作家完成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有了快感你就喊》已由新写实主义淡出,一改线性叙事为放射状叙事,变生活实录式为集中统一式传统方法,主人公形象有着典型化意义。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从作家写作日记还原作家创作状态,从作品形象把握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从中透视池莉创作中的平民情怀、女性体验、精神逃离特质。  相似文献   

17.
哥儿形象是夏目漱石人格追求、人格理想的产物。它体现了正直公义、自由自在、超然无累的人格思想,寄寓了作者“则天去私”的最高人生境界,反映了作家对人类理想的生活态度和人自身的不断解放、不断完善的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董静 《现代语文》2006,(7):101-102
语境是语言表达的境界,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言,读读到的小说是作家心中世界的书面形式,它要求书面的语境与作家心中的语境相合,只有这样,才对读产生吸引力,使读感到境界的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9.
王蒙关于新疆题材作品中文学描述与文化记忆命题值得关注。在他新疆题材作品中包含着城市场景文化记忆,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记忆,“文革”文化记忆,情感文化记忆,充满了作家对新疆人民的感恩情怀,也感动着读者大众。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对人格问题十分看重,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中,他是将作家人格的特质视为作品意境之深浅有无,他所谓的人格是和他的意境说完全一致的.他也十分重视人格审美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人培养成完全之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