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望与批評     
编輯同志: 我是“新聞业务”的老读者,也是老訂戶。这几年来我从你們的刊物汲取了难以估計的养料,特别是自从我暫时脫离新聞工作崗位以后,这份刊物更成了我与新聞界保持联系的紐帶。你們编的刊物从小到大,从不定期到比較定期,从內容不太丰富到現在这样丰富的过程,我都是兩眼瞧着的。我認为現在的杂志虽然还可以改进,但我已很感滿意了。请允許我以一个新聞工作者同行的身分向你們表示祝賀。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中国朋友們: 你們知道现在外国人到你們国家来的数目越来越多了。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員会給一批新聞工作者到你們国家来的机会。我們这个組織大約拥有来自全世界的六万名新聞工作者。国际新聞工作者协会的宗旨是非常明确的。我們希望所有国家和各种舆論的同行們以及对自己国家的人民有着同样責任的新聞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互相了解,在業务上互相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讀  相似文献   

3.
如果說,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以前。关于新聞有沒有、要不要有指导性的問題,在新聞工作者中間还有很多爭論的話,那么,現在这个問題可以說已經解决了,不成問題了。現在,在我們新聞工作者当中,大概誰都同意新聞应当有指导性。但是,究竟什么是新聞的指导性呢,人們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由于对新聞指导性的理解不同,記者在采写中确定主题、挑选  相似文献   

4.
新的《辞海》正在着手编輯中。其中关于新聞方面的条目,是由复旦大学新聞系会同上海各新聞单位的同志合力編写的。初稿共分三个部分:一,通用辞汇;二,中国新聞事业;三,外国新聞事业。本刊准备分几次登完。現在登出的是第一部分。希望新聞界的同志們对这个初稿积极提供修改和补充意見。  相似文献   

5.
我們写作小組成立已經两年了。两年来,我們共写出杂文、通訊、消息、經驗总結等八百多篇,这些文章在帮助县委推动和指导中心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人們对这些文章是欢迎的,許多基层干部都說:“一接到报紙就是找‘众志文’的文章看”。大家都知道“众志文”的文章是代表县委的意見的,因此,对这些文章特別关心。两年来,在边做、边学、边写作的过程中,鍛炼了我們写作小組的成員,使我們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們县委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干部,过去不会写,怕写。现在,大家都能动动笔杆了,这是我們极大的收获。过去,我們有不少同志是埋头做工作,不善于把丰富的实践經驗总結起来。做起工作来,往往只凭經驗办事。对于总結經驗写文章,都抱着神秘观点,认为写文章是“秀才”的事。因此,当县委酝酿成立写作小組的时候,不少的同志提意見把写作小組的笔名定为“秀才文”。县委組織部副部长耿守賢同志就說:  相似文献   

6.
每天打开报纸,人們总是对国內經济建設方面的新聞报道不感兴趣,看的人很少。讀者对大量刊登我們新华社消息的人民日报二、三版很不滿意。地方报纸在这方面很少采用新华社的消息。地方报紙的工、农业报道也有很多苦惱。我每天翻开新华社的新聞稿,也总觉得在这方面有許多报道枯燥無味,看也可,不看也可。总之,我們在这方面的新聞报道给人这样  相似文献   

7.
“新聞業务”編輯室的同志讓我們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10年前的今天”的采写經驗,我們觉得采写这篇新聞实在談不上什么經驗,更谈不上介紹,打算不写,于是編輯同志叫我們把采写經过写一下。任何一篇新聞都有采写經过,这总不能說写不出来。只好在这里占上一些篇幅,把我們采写这条新聞前前后后的经过叙述一下。先說这个主題是怎么想起来的。这个主题早在几个月以前就有了,当时是在“上海严寒”报道的啟發下想出来的。今年2月间,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中国新聞社都發了上海严寒的消息,我們非常高兴能讀到这么漂亮的新聞。特別感到写得好的是:上海分社發的新聞中引用詩人臧克家在1948年以“生命的零度”为题写的詩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中国新聞社的新聞中引用1948年上海大公报的新聞:“前  相似文献   

8.
“新聞战线”再三地要我們写篇东西,談一談我們集体写作的情况。一直拖到动手写这篇东西以前,还在受着“新聞战綫”編輯部同志們的督促和鼓励,只好硬着头皮写一点。龔同文,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个集体的名字。这个集体是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員会机关写作小組,这个小組是一九五五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当中成立的。小組的成員年年有些变动,到現在为止,全組共有十七人,这些同志是省委第一书記、省委书記处书記、省委其他負責同志和省委机关的工作人員。这  相似文献   

9.
标题十忌关于新聞标题各方面的意見我們談得不少了。对于制作新聞标題,确有一些必須遵循的規例,有一些应当极力避免的毛病。現在試归納为“十忌”,罗列于后,以供参考。一忌题不对文。一个标題不要說不能“离文万丈”,就是与新聞內容稍有出入,都是要不得的。这就是說,标题首先必須准确无誤,严防有意或无意的差錯,也包括不符事实的渲染和虚夸。二忌态度暧昧.一个标題如果根本丧失了报紙应有的立场,該褒者貶,該反对的表示赞成,当然是莫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聞的时間性問题,我們通常有这样的概念:新聞的时間性是很强的,时間性是新聞的重要特性之一,新聞所报道的事实必須新鮮。这样的理解,一般說来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認为,只有当我們提出了新聞記者“搶”与“压”的兩种任务的时候,我們才是把这个問題提高到无产阶級新聞学的理論高度来加以全面观察。陆定一同志在新华社建社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講话中说:“研究新聞学应該从政治出發。”“一件消息早發表,迟發表或不發表,都要从政治上来郑重考虑。”由此,他提出,“記者和編輯有兩种任务:一是搶,一是压。有的新聞要搶时间發出去,有的新聞不該發表就要压下来。”我們党的新闻工作,長时期以来就是这样实踐著;我們的記者和编輯,就是在这样兩种任务下面不断地受到鍛煉。陆定一同志現在把这个从千百次实踐中得出的經驗,高度概括地总結起来,就成为無产阶級新聞学的精髓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有人对新华社据合众社电訊改編的一条新聞提出意見,認为在編者笔下,那条电訊“被刪編得没能反映出这件事的最本質的东西”,因而使讀者“大失所望”。这件事指的是美国一位老年退伍軍人为生活所逼跳楼自杀的新聞。正如那位讀者所說,跳楼自杀在美国是司空見惯的事,前美国国防部長福萊斯特尔也曾走过这一条路,何况一个退伍的小軍人?当然,福萊斯特尔跳楼自杀無疑会是一件引人注意的新聞,因为跳楼的不是別  相似文献   

12.
我們需要社会新聞去年下半年,我們开始尝試写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聞,这些消息受到报紙和讀者欢迎的程度,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意料。这些消息有的被报紙作为花边新闻,有的连一向很少采用上海消息的省、市地方报紙也采用了。  相似文献   

13.
我推荐同志們讀讀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記者李楠同志写的通讯:“五枚勛章代表的功績和荣誉”(見10月26日“今日新聞”)。这是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报道期間莫斯科分社發回的通訊中经較好的一篇。它以比較短的篇幅給我們清楚地介绍了过去四十年苏联共青团員在党的領导下所經历的英勇、豪边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怎么办?新华社面临着目前新聞稿件出路的严重問題时,該怎么办? 办报!我没有意見。不办报,更是理所当然。一个通訊社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务,不必要以办报作为副業。我想提出的是在“办报”和“不办报”的争论范畴以外的問題——新华社業务的發展規律問題。我認为,新华社总社早就应該設立一个机構。專門研究新聞業务、新聞学理論、通訊社業务的發展规律等問題,以作为督促、啟發、推进新华社业务的核心。我們不能在每次遇到“稿件出路的危机”或“稿件質量的重症”时,才来个“病急乱投医”。这种  相似文献   

15.
記者相     
在我們的电影和话剧里,常常看到新聞記者的形象。例如在“俄罗斯問題”这部电影里,我們看到了史密斯。他为了寫出他親眼所看到的事实,坚持真理,牺牲了自己的职業和幻想中的家庭幸福。这样一个新聞記者的形象,給我們新聞記者的教育是很大的。剧本“前綫”里的“克里空”給予观众的印象是深刻的,不用我多說。这个新聞記者的形象,对于我們当然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不久以前,有一位讀者在大公报上批評搪瓷用品上的花样——千篇一律的大朵紅花。他还挖苦美術設計师們是否平生就是見过一种花。我想口杯、臉盆上的花千篇一律固然不美观,但也不是十分要緊的事。宣傳工作若是千篇一律,那就有害于人。尤其是新聞寫作,若是千篇一律,或是“一般化”了,那就不僅是不美观,不僅是影响宣傳效果,甚至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所以說,新聞寫作中的“  相似文献   

17.
不幸的謬見     
学習时間何嫌其長,休息时間又何嫌其短。于是,閑吹一会兒吧! “枯燥而冗長,新聞,讀起来一点兒味道也沒有。能写得像李白的三吏三别那样感人,像唐詩人陶潜的桃花源記那样新鮮就好了。”“吶!水平問題,水平問題。例如第四世紀这样的名詞,大凡有点常識的人也都知道呵!昨天有条消息,竟把‘世’字漏掉了。‘第四紀’!吶!怎么能通呢?”“你們真是……形式邏輯亦即形而上学的思維方法,一切不能光从主观願望出發。”  相似文献   

18.
“会见喜剧演员殷秀岑”,是一篇具有新聞魅力的通訊。据我所知,許多讀者一看到这个标題,便立刻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都先后刊载了这篇稿件。有的加上了花边,有的标上了生动的标题:“闊别银幕的殷秀岑,老当益胖演新片;韩蘭根就要去長影,旧搭档將右新噱头”,“殷秀岑体重大增,新片中飾胖旅客,韓蘭根即将北上合作演出”。可見这篇通訊是多么受人欢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建設,要求新聞記者运用簡短有力的新聞形式,报道各种工作經驗,以便把一些先进生产者、工作者和先进單位的创造,变成全民的財富,推动我们的建設事業前进。我們每天从新华社的电訊中,从各个报紙的版面上,都可以看到記者从各个建設战线上發出的报道先进經驗的新聞通訊。报道先进經驗,这几乎是我国每一个新聞記者必备的本領。但是,学会进行这項报道却并不是容易的。我們曾有很多报道先进經驗的新聞通訊,写得枯燥冗長,堆滿了技术名詞,內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这就容易减少人們接受这些先进經驗的兴趣,降低了推广这些先进經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們訪問了一些报纸编辑部,在谈论到当前报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报纸上文章的“长与短”的问题,深感目前报纸上“长”挤“短”的現象仍然严重,“长风”没有明显的减弱,有的甚至有所滋长,对报纸的宣传工作、对实际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因此,非常迫切地需要我們做新聞工作的同志們认真作一番努方,用革命精神改变这种状况,正确地处理报纸上文章的“长与短”的问题。下面我們把大公报编輯部同志們最近研究讨论的情况简要地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共同来研究这个問题,特别是希望能多多地摆矛盾,深入地分析矛盾,共同求得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