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留学日本是“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以救祖国”;他著书警世是为了使同胞发扬“爱国的心”,担任“救国的事”;他忧愤蹈海,也是为了使国人“有所警动,共讲爱国,养成实力,丕兴国家”;他的主义直书为“爱国主义”。可以说,他是“爱国根于天性之人”。他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3.
案例:《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习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本单元的作文目标是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格式正确,观点清楚,材料具体,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4.
策划背景: 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排在首位。每个人都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而骄傲,并为之贡献力量。那么,祖国是什么?爱国又应该从哪儿做起呢?  相似文献   

5.
爱国之心 ,人皆有之。关于爱国主义 ,列宁有句名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人都有自己的祖国 ,人人都爱自己的祖国 ;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 ,为了祖国母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热情把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 ,这就是爱国主义。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跨世纪的今天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  相似文献   

6.
石伟 《华章》2011,(27)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郁,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中认为陆游“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还认为:“过去的诗文中,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故爱国就是忠诚与热爱祖国,充盈祖国的自豪感,维护祖国的正义利益,衷情祖国的江河湖海,坚守祖国的寸土寸疆、一草一木。在祖国需要时勇于献身。 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潜移默化,与实  相似文献   

8.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血肉般的感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具备的感情。由于十年浩劫,这种感情在一些学生中淡薄了。对“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祖国为什么可爱,要怎样热爱祖国?”等问题认识模糊。有的学生竟把“祖国”误解为“祖先的国家”,说什么“爱国不如爱家,爱家不如爱自己”。这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就是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语)。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现仅就体现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振兴谈点看法,以探讨爱国与立国的深厚关系。早在西周末期,由于外族入侵,已出现了抒写卫国战士不辞艰苦、不怕牺牲的爱国激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爱国呢?爱国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源泉。打开历史的长卷,因为爱国,岳飞背刻“精忠报国”。因为爱国,吉鸿昌“恨不抗日死”,也因为爱国,周总理每天工作l8个小时。革命烈士杨靖宇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并没有说出情报,在最后面临着生命危险的时候他没有贪生怕死,最后被敌人剖腹,这就是爱国。看来,爱国并不是随口说说就行的,必须要做出实际行动,作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11.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无需赘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当然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青少年时代,祖国内忧外患,人民灾难深重。正是这样的时代,推动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爱国觉悟的提高,促使他从青年时代就投身拯救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活动。本文试图以周恩来从在淮安的童年生活到“五四”前夕这段时间为界限,展示一下  相似文献   

12.
人类有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爱国是其中之一。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谁怜爱国千行泪”,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爱国情怀,汲取爱国主义养分吧!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指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中。今天,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对世界、面对祖国,面对二十一世纪,如果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 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教育,激发情感,引导行为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坚韧、顽强著称于世的,表现在爱国上,这种糖神尤为突出。名垂青史的汉代名臣苏武于牧羊之时“渴饮雪、饥吞旃毛”的事例便是绝好的说明。苏武出使匈奴能够“渴饮雪、饥吞旃毛”而决不屈膝投降,说明他是爱国的,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爱国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天性。关于爱国与不爱国,人们观点鲜明:祖国是生我养我的母亲,谁能不爱?有位科学家甚至说:“不爱国者将一事无成。”中华民族是具有丰富感情的民族,亲情浓醇。爱祖国——母亲的热情也格外浓厚。苏武宁愿蹈死地  相似文献   

15.
一读《涉江》 ,体味诗人人生之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 ,为了祖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一生同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的悲愤的歌唱 ,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涉江》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纪述征程和抒写怨愤之作 ,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 :“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 ,随时感触 ,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长江南行 ,“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诗人被顷襄王放逐 ,离开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东行 ,到了鄂渚(今湖…  相似文献   

16.
周艳 《辅导员》2011,(4):44-45
主持人的话: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今天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他们知道祖国可爱,人民可爱。可祖国为什么可爱,应该怎样去爱,却很模糊。因此,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递爱国知识,激发爱国情感,还要重视队员爱国行为的养成。镇江实验学校在引导队员学习爱国知识、培养爱国情感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益于培养队员爱国行为的方法,为少先队员爱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对祖国母亲的真挚的感情。正如列宁所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由此看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进行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从心底热爱自己的祖国,必须使学生对祖国怀有深厚的真挚的情感。只有对祖国的一往情深,才能对祖国有无限的爱恋。所以,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上,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爱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递爱国知识,激发爱国情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所谓“爱国行为”,借用“道德行为”的界定方法,可以认为:爱国行为实质是一个人在爱国知识和爱国情感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益于祖国(包括他人、集体、社会)的各种行动。换而言之,只要是对国  相似文献   

19.
所谓爱国情感,通常是指对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感情。它表现为对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人和事产生肯定、忠诚、热爱、自豪的体验;对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和事产生否定、憎恶、仇恨、义愤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当今之际,中国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这就是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素质之首要任务,无疑当为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其核心则是爱国情感。爱国情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阶级性和历史性。以“史”为镜、以“史”激情.历史学科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曾让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祖国大江南北,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本文的主人公岑维溶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