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西湖雪景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小品文。笔者通过对《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实践和对作品的分析,认为《湖心亭看雪》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深入文本,拓展文本。一.难点切入法《湖心亭看雪》是作者记西湖雪景的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引人玩味、耐  相似文献   

2.
《湖心亭看雪》堪称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本文对《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进行了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3.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炉正沸.……  相似文献   

4.
“情”是散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在解读散文时,可从多维度提供阶梯,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铺设道路,搭建桥梁,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前往湖心亭看雪这一事体,在这苍茫寂寥的天地间,包含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笔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探微钩沉,例举解读文本的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5.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文字相对浅显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为明朝遗老,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的文字狱已鸣锣开场,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深沉、朦胧,给学生的情感解读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长"细琐处见真情",这同样造成情感解读的障碍。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量词的魅力     
吟诗作文时如能重视对量词的锤炼,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巧用量词,强化对事物的描绘 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表情。比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词语已经或正在被忽视和误解,笔者认为不可不细察。一是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影子"。因为"简单",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把它等同为现代汉语里"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之"影子"。甚至连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43页的"参考译文"也翻译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  相似文献   

8.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9.
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写雪景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淡淡几笔,宛若天成,如中国画  相似文献   

10.
<正>《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但文中有两处叙写似乎互相抵牾,前后矛盾,让很多细心的读者不得其解。具体表现为:文章前面叙述云"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确交代是"独往",即作者独自前往;而在下面的描写中,却云"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言其舟中有两三人,而此前并未交代有他人登舟。表面观之,两者之间不是存在抵  相似文献   

11.
咏叹西湖     
华章溢彩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相似文献   

12.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3),余拿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3.
很多同学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后,都对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句子虽寥寥几笔,描写简约,但却包含了诸多变化,突现了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富有意境的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片言只语役百意”。  相似文献   

14.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一白、一痕、一点、一芥,冷寂空旷毕现,用笔再是简约不过。而“舟中人两三粒”,使人想起清人张潮的话:“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  相似文献   

15.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相似文献   

16.
【导入】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相似文献   

17.
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写雪景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淡淡几笔。宛若天成,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将入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极有意境的画面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句深得白描精髓,让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8.
谈“更定”     
近几年的人教版教科书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更定”的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20.
李颖 《初中生》2018,(2):44-46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