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部落     
他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参加工作40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领着大家一起干活的"生产队长"。54岁,他受命走马青岛,带领《半岛都市报》开始谱写新的篇章。本期传媒骄子《王军:精彩源自创新》。当社会、当业界都在呼吁记者要重建职业精神的时候,那些奔波在舆论监督一线、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赵世龙,2003年度"中国风云记者",历经十几年的风雨,他激情依旧,在他的眼里,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请关注本期茶座"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三"。  相似文献   

2.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编者《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人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特殊记者"。  相似文献   

3.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编者《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人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特殊记者"。  相似文献   

4.
记者这一行,也许有点先天的职业缺陷。那就是他的实践的对象和内容,往往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他的亲身实践行动的产物,他所报道的客观事物,大都是别人的实践。他往往是通过事后的了解,才去对那些事物加以反映,再去传播给更多的人。这事后的了解,是通过采访来实现的。当然并不排除有些事情,记者有时身临现场,他所报道的也是他自己亲眼看到的。但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记者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小切口"?为什么要用"小切口"?这要从记者这个职业谈起。记者的职业,从两个方面看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记者对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能亲自看到和听到许多事情;另一方面,社会变得如此纷繁复杂,即使一个人看见或听见某些事情,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的原委和全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记者的任务是报道和解释。既然报道是给人阅读的,那么要符合这两方面的需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叠不同寻常的信,发自新疆、湖北,江苏、两广和京、沪等十多个省市。写信人异口同声地赞扬收信人——羊城晚报体育记者苏少泉,称赞他的体育报道,使人身临其境,兴趣盎然。还有人请教他当好体育记者的秘诀。苏少泉受到读者的称赞,是因为他的体育报道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7.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要拨开迷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他要在采访过程中分析各色人的心理;他要在别人看似平常的地方发掘出新闻来。凡此种种特殊要求,意味着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育与众不同之处。概括一句话,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式对待周围发生事件的人。 对记者来说,当别人都一窝蜂去做某种同类型报道的时候,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来个“逆向思维”,写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白修德)因患心脏病5月15日在纽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结束了四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西奥多·怀特也为中国读者熟悉,1939到1945年间他曾是《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外面的雷声》,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成为1946年的世界畅销书。怀特在美国及国际新闻界享有很高声誉。近三十年来,他报道了历届美国总统大选,并写了五本关于竞选运动的书。这些报道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观点,政治家们都把他的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美国各报的政治记者也纷纷学习并采用他的新闻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从党的“九大”到“十四大”持续采访过中国共产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这在中国新闻界刘振英是第一人。有着30年工龄、28年记者生涯的刘振英,以他的创造性工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事政治报道开拓了...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捕捉真实首先要靠记者的眼睛。所谓“眼见为实”。 然而,有时候亲眼所见得出的观感或结论,却并不真实。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两个故事 随同某电视剧组赴美国拍片的某报记者发回的一则报道,就是一例。那则报道写的是该记者第一次进美国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他说,演的是什么,他一概听不懂,只感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非常棒。再就是惊讶于电影院的观众非常少,满场不超过10人。这位记者于是乎感慨:“看来美国的电影业也很不景气。”  相似文献   

12.
爱他的人千倍地爱他,恨他的人万倍地恨他,前者何只万千,后者寥寥二三。他,就是湖南衡阳日报社离休干部、主任记者李升平。在中国新闻记者群中,李升平以杂文式的批评报道独树一帜。他的文章富有激情,关注民生,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党风记者"、"业余纪委"、"反腐斗士"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崇高荣誉,是他几十年新闻记者生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四月廿六日至五月一日,美国总统里根对我国进行了访问。他访问的最后一站是上海、在上海逗留的二十二小时中,他到复旦大学访问与发表演说是上海之访的高潮,因此也是美国记者竭力进行报道的重点活动之一。这次随同里根总统来访的记者有二百多人,可算是个庞大的记者团。据说当时申请随访的记  相似文献   

14.
记者节前夕,本刊记者访问了他。问:纵观你的职业生涯,参与过很多在湖北甚至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报道,你认为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应该具有哪些素质?答: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善良并充满激情的人,同时又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人。激情使人始终充满朝气  相似文献   

15.
永康人鲁光,他的记者之路从1960年担任<体育报>驻地记者开始:写出了<中国姑娘>等一批轰动全国的体育题材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有趣的阎吾     
阎吾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他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八路军。他从普通战士成为军事记者,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土八路”成为军事报道的权威人物。他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他虽然作古已经10多年了,但至今依然难以让人忘却。特别是他生前一些奇闻逸事.经常在我眼前浮现。而且岁月愈久,那些有趣的琐事愈发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7.
录音报道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记者自己采、录、播、制的一条龙作业。因此,对从事录音报道的记者来说,他除了要同文字记者一样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策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新闻写作业务外,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有敏捷的文思。文思就是头脑中构思文章的能力。世界万物诸事皆可成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们形成文章,只有头脑中具备文思的人才能将万物诸事中的一部分构成文章。新闻记者应该是具备文思的人,不然就不称职。然而对于从事录音报道的广播记者来说,不仅要具备文思,而且要文思  相似文献   

18.
闫吾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记者。他为宣传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为发展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他是全国参加战斗最多,写下战地情景、战斗通讯最丰富的军事记者,也是在前线指挥战役报道最多的军事报道的组织者、指挥者。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过  相似文献   

19.
在澳大利亚电视台的荧屏上,人们近来常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手持话筒,高谈阔论,就国内外的大事发表评论。他是位记者,但不是普通的记者,因此,他的报道让人格外感兴趣。电视九台把他主持的报道节目当做提高收视率的“拳头产品”,总是提前好几天向观众发出预报……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去年12月下台的澳大利亚联邦前总理鲍勃·霍克。新闻界的“超级明星”1991年圣诞节前夕,雄踞总理宝座8年零9个月的霍克,突然从他的政治巅峰上跌落下来。在澳大利亚工党内部的一次权力摊牌中,他以51票对56票败给了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责任     
宗远 《传媒》2001,(11):49-49
记者撰写报道,一要可信,二要公正。只有客观公正才真实可信,只有真实可信才有公正可言。这就牵扯到一个立场问题,记者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采访和报道。他不可能做到纯客观,他必然要表露出他的爱憎。最近笔者读到一篇报道,就很难说真实和公正,记者的立场很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