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与福克纳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地域魅力引发了读者和研究者们的兴趣。本篇论文将从莫言和福克纳的小说着手,对莫言与福克纳隐藏在小说中对故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莫言和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莫言是先锋派作家最具实力的代表,他大胆地进行语言的创新与实验,试图将语言的地位提升到小说本体的高度,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语言本体意识。莫言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可谓登峰造极,其小说语言的创新实验突出表现在对语言的反常规运用方面,在词语的修辞上,善于运用变异手法对词语的形式、意义和搭配各方面进行开掘和创新。本文将以莫言的最新小说《蛙》为语料对作品中出现的词语变异修辞方法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具有务实、开放、自由、浪漫的特点。莫言的故乡高密在古代隶属齐国,因此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齐文化精神的影响。齐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勤劳勇敢、敢于抗争的精神;二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开放自由、独立进取的精神;三是莫言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大胆想象、追求万物平等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齐文化精神为莫言的小说创作注入了厚重的地域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区域魅力引发了读者的兴趣,本文从创作素材、人物品格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莫言小说的人物系列中,女性形象无疑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莫言笔下的女性世界丰富多彩,以戴凤莲、上官鲁氏和孙眉娘为观察视点,透过她们奇异的生命形式解读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进而探讨作家寄予其中的深刻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7.
李昂 《考试周刊》2013,(88):22-23
在汉语与英语当中,移就修辞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形式.顾名思义,移就手法就是一种由新的被修饰语、转移修饰语二者所构成的一种全新的词汇搭配模式.在莫言的作品当中,移就修辞出现频率相当高,本文对莫言小说移就修辞的使用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具有一种西方酒神狂欢气质,同时又具有一种出自中国本土的民间品性。两者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共存相生,文章试图发觉中国民间本土艺术经验对莫言创作中狂欢情结的影响,寻找中西文化品格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莫言对于民间叙事一直是比较执着的;当描写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写作上的雷同倾向,如何使乡村题材小说更具有艺术性,无疑是作家们所要寻觅的.本文试图对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进行分析,来探索对于乡村题材小说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实虚幻现实主义一直以来就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莫言善于用虚幻的叙事与真实情节之间的关系来对小说进行同构,将现实放在虚拟的氛围之中,以看似怪诞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状,这种虚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判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莫言相关小说的理解,对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小说创作最初是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开始以民间立场的姿态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莫言的小说在恪守民间立场的同时,并未和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发生对立。《檀香刑》是莫言小说民间立场的一次大的转折,莫言站在了民间消极性的一面,站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传统对立的一面,结果使莫言追求的民间立场写作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显得暧昧含混。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四十一炮》以其独特的“后现代”结构技法,叙述了当下中国的“现代性”故事,然而“狂欢化”背后却凝结着一片浓浓的古典乡愁。《四十一炮》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的张力,代表了莫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四十—炮》也显示出了莫言“民间话语”的价值迷失。  相似文献   

15.
莫言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表现出独异的特质。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牵引下,莫言的小说呈现出无限的道德责任下的"罪与文学"母题,并在独特的艺术感觉下,呈现出"罪与文学"下叙事修辞和功利超越。这不仅使莫言积极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资源的结果,更是他作为一名杰出作家勇于自省、承担形而上责任的体现。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思想与艺术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采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架构形式,借用"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糅合魔幻与现实的创作笔法,以主人公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和猴的视角,观察和体味中国农村由土地改革、合作社、大跃进到"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特殊时期的历史变革。小说采用古典章回体形式,既很好地把民间故事有机串联起来,又让读者感受了莫言小说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7.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运用了大量光线与色彩元素来建构文本。本文采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对小说中光线与色彩元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潜藏其中的生态主义意识,总结出莫言通过建构"地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并发现在这篇小说里所展现出的莫言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李晓琴 《英语广场》2020,(23):20-22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际文坛对其小说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国内对于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葛浩文。国内学者对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更多在其翻译语言等方面。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策略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莫言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借用瞎子张扣这位清醒的社会边缘人之口,以歌谣的形式重现了天堂蒜薹事件全过程的部分,与小说主体部分交错叙述的两个故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歌谣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歌谣在小说叙事中也承载着"见证"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20.
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精准地概括了莫言小说的文本实质与行文风格。在此对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进行剖析,通过其与佛教文化、心理学以及互渗律三方面结合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