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宾纳(Witter Bynner)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他翻译的《唐诗三百首》(《群玉山头》)和《道德经》(《生命之道》)都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版本。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加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工作,宾纳的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意象。本文通过对宾纳诗歌的具体分析、研究,以期论证中国意象对宾纳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21,(1):76-85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从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入手,在道家关联宇宙论的阐释语境中,将"自然"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断转化的自发产生,并采取"语言群"的翻译思想、"自觉的解释性"的翻译策略和词源追溯方法对《道德经》中出现的五处"自然"术语进行英译。三种不同的翻译用词(spontaneously、natural、own course)分别体现了安乐哲英译之"自然"在当下语境中想要强调的"自发性""自然界"和"有序性"的特征。安乐哲的英译本尽管无法复现的原本特色和思想,但其为《道德经》文本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建议性解读;且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词源法,在跨文化翻译和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扩展。  相似文献   

4.
陈烨 《现代英语》2023,(22):86-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大都植根于中国古代典籍,其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就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对比研究有代表性的译本,可以从其翻译策略的应用中窥见其背后翻译的思想和目的,这对中国典籍的外译也是有所启发的。因此文章以阿瑟·韦利和林语堂的翻译版本为例,对比研究两位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归化异化策略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首部在中国历史上保存非常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力图真实反映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在对《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应从哲学角度对比《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借此来说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发过程中呈现的多变思想,并通过对比五大类的翻译研究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研究如何使《道德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清楚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等的情况。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道德经》文中大量运用的排比、对偶和回文等修辞格,成为翻译的难点和研究的重点。文章选取以帛书本为源本,以世传本为参考的刘殿爵译本,通过举例分析,就该译本如何采用直译、意译和弥补等翻译方法,对原文形式进行重塑作出讨论,总结其翻译语言的艺术特点,并从中观察古籍英译的某些共同特点和现象。  相似文献   

7.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的同时,也最为人诟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援用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的归化翻译观提出了批评。本文主要以中日对译语料库林少华译本为基础,对"林译"版本第一章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研究,认为好的翻译应该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力求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将老子的五千精妙《道德经》译成印度国语——印地语(Hindībhāsā),是"中国印度经典翻译计划"中的一种,计划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两国学者、翻译家的积极响应。历史上《道德经》梵译曾是一桩公案,现代印度人对《道德经》尤其钟爱。《道德经》的印译,将以汉印对照本行世,在中国经典印译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 ,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 ,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不仅自身版本种类繁多,其外译版本更是存在多样性。本文将从翻译的过程,即:文本的选择——理解——转换与表达分析《道德经》一本多样性的成因,以对《道家经》的译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58-62
选取2007至十年期间关于《道德经》翻译研究的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在中国知网以"《道2017德经》翻译"为主题检索到的篇期刊论文、39篇硕士论文和篇博士论文进行整合和梳理,发现近十年的道译33 4研究呈现三个主要的趋势和特征:一、语言效应和文化影响并重;二、历史特征为导向的文本翻译;三、《道德经》翻译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的研究,认为,有待构建和开拓一套《道德经》翻译的独特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苑晓敏 《文教资料》2013,(24):34-35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慕士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使《三国演义》中道教士形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西方读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在中国典籍英译时这种"洋气"的翻译策略能使本土文化在境外广泛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4,(5)
正在当今世界,既能英译汉、法译汉,又能汉译英、汉译法,"左右开弓"的翻译家,仅有92岁的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一人。他在海外声誉极高,曾有一个美国杂志排出了世界100个革命家,他作为"翻译方面的革命家"排在第92名。他不仅将中国的历史经典如《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道德经》等翻译成英文、法文,还将西方的许多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16.
《诗经》英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形在其中,意在言外"的传统诗性,引无数中外译者竞相译。英译者汪榕培教授考辨他译,践行"非常译"的翻译追求,其译诗"形神兼备"之间,形态物化而出,神态造化而入,演绎着"情感与理智"的审美取向与特质,成为本土中古诗歌英译颇具代表性的类型化译诗。这种类型化译诗对于贯通中英各自的文学资源,对于拓展中英彼此的文化渠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的精髓藏于诗歌这一被打着"抗译性"标签的艺术形式中。许渊冲打破传统翻译界公认的"信、达、雅"准则,提出一套以"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原则为基础的"语言竞赛"文学翻译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将《丑奴儿》三种英译版本与原作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译与其他译本翻译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