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校本课程,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地方性补充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勇于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在课程编写中要突出特色性、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人文性等原则。本文以西北师大附中高一地理校本课程为例,对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蕴含着特色鲜明的思政元素。结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提出了课程思政设计的总体定位、三维度思政设计思路,将地理国情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特色和主线。经过初步探索与实践发现,融入课程思政后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专业整体的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以初中《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单元为例,对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从资源开发到教学实践展开了教学实验研究,以期对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内在价值、内容开发及其有效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丰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彰显课程人文精神。该教学实验研究采取不等控制组设计,经过教学处理之后,实验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的价值体现在"体验""反思性实践"、促进"开放、合作"的学习文化形成等方面;其内容开发向度在社会、学生与特定的"课程事实"三方面有其具体涵义;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学生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学生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水平,还可以激活地理课堂,优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6.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其目的是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环境的有机联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证明:将地方独特的人文资源转变成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让学生在知晓地方历史、人文、风俗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良好习惯,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地理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依托融入地理学内容的开放性课程,是地理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本课程不仅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合作精神、意志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构建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34):141-142
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便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教材中"问题研究"资源的本土化开发与利用,力求达到"情感先导,问题驱动"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地理跨学科实践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地理跨学科实践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文章就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校园,开设基于学生地理跨学科实践素养培养的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芜湖市第二中学地理跨学科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情况,以“探秘校园里的景观石”实践活动为例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是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选修课至今为止已授课三轮,是在院级课题"广西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年申报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项目"并被批准立项.该立项对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的构建,丰厚地方性高校人文底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仅促进了地方性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科 《宁夏教育》2010,(2):36-37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其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校地理组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彭阳地理》属乡土地理范畴。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教学,以乡土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够弥补教材的局限,丰富课程资源,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一节为例,进行主题探究的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3.
横街镇"桃源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桃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将"桃源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而且能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阶段,地理核心素养是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共同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于实践课堂,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与能力的课程资源,并应用到实践课堂当中,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在地理实践课堂中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高中地理实践课堂来说,教师也应积极地开发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型的课堂资源,如:多媒体网络资源、校外调查资源、学生实验资源等等。这样更有利于使学生在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中,深度理解地理教学内容,开展地理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地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地理衔接课程,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等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学生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学生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水平,还可以激活地理课堂,优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8,(74):149-150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探寻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增强地理教学有效性。初中地理课堂中活动的有效性非常有利于地理课堂学生活动潜力的开发,当然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必须要实践的。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论诞生尚不足百年的历史中,目标模式、结构模式、实践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批判模式的不断提出与系统建构,不仅预示着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话题转变,而且表征了课程研究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到"实践兴趣"乃至"解放兴趣"的价值转向。现代课程模式演化中所蕴含的课程精神对于全面理解与实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制度与方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