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恰好与物理学的认知规律相吻合。本文结合"平面镜"的教学片段,阐述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其"知之不若行之"的道德实践法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方法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行"的教育,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4.
"教学做合一"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在接受、实践、批判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直接源头,历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做合一"理论发端于1919年,产生于1922年,成名于1925年,充实于1927年及以后。"教学做合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它开创了教育"由死变活"、"求异思维"和"创新创造"的新局面。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尤其是教学改革、终身学习、创造教育中都需要"教学做合一"理论作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知行合一”思想内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分析“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契合之处,论述“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若干难点,建议高职院校以“知行合一”思想为视角,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知”的渗透,实现以知促行;做深做实劳动教育的“行”,实现以行促知;完善劳动教育的“评”,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91):17-1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不断的推陈出新,"知行合一"作为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小学武术教学中"知"与"行"合一的教学策略开展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诸要素的剖析,探究武术教学现存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武术教学中秉承"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习惯;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教育素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等。  相似文献   

8.
小学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特殊教学任务,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道德规范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教育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是如此,现在和将来同样如此,因为“卵之化为雏,非慈雌呕暖覆优,累月积久,则不能为雏。”(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该把握哪些主要问题呢?笔者以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突出“四要素”,即知、行、情、理,做到知行合一,情理交融,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之目的。一、知知,即知识。凡学校开设的…  相似文献   

9.
龙彩云 《考试周刊》2014,(44):73-73
新时期要有新思想,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从高考恢复到实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足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大力支持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今,"改革"和"创新"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很多学校和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高中数学在学科中的地位不容置疑,新课改的推行使数学教学的地位逐渐提升,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56):109-110
计算机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这两者不可脱离,只有做到"教学做"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理论的具体体现,"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现阶段,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合理运用陶行知理论撑起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陶行知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中专计算机教学现状,最后着重探讨了陶行知理论撑起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希望为计算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追求知道就行,坐而论道、还是知行合一,知是为了行、还是历经沧桑,行了更知道之艰难?陶行知回答: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对学校教育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明朝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及良知,"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道"之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使教学工作与正确的精神教育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曾经就"教"与"学"的内在关系和深刻联系,作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合一"科学论断,并且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认定和肯定.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促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教学合一"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本人现将参与"教学合一"理念实践体会,借助于不等式章节教学活动,从几个方面进行简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力,转变以往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到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课程有计划地进行,同时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课程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强调知行一体、躬行实践、自律自觉,由王阳明发扬光大。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懂、弄通"知行合一"思想的同时,亦要有做事的责任和担当,即知与行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责任和行动,做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同行?不妨以活动为基本方式,活动促知,以知促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6.
"知"、"行"不同程度地分离是目前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的现状,需要再造契合工程教育本质的"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将断裂的"知"、"行"两个系列通过合理的再造设计整合为一体化课程体系。本研究交互采用模块化和过程式设计,从四个层面设计"知行合一"的工程教育的大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能力教育"无限学习空间站,形成工程教育联合体;采用课程与项目交互设计建构整体课程结构计划;通过跨学科联结设计建构课程群;采用"五步循环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对后世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科源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生活科学。本文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三个方面阐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学改革都极具引导价值,包括"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论,"行是知之始"的教学主张,以及"六大解放"的教学原则等.充分利用陶行知思想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合作学习情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文章将针对基于陶行知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是新课标改革及新时期个性化教育的产物,"同课异构"是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的具体形式。高中数学实施"同课异构"是围绕着"师生共同体"开展的,实施原则是:创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实施深刻渗透了"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