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旦谜趣     
在制谜中,常常可以用一个谜底设计出不同的谜面.这样的灯谜,只要相扣得当,猜起来也妙趣横生.以"元旦"为题材可设计出很多有趣的灯谜.例如:  相似文献   

2.
"赤日炎炎似火烧,狂啖西瓜仙欲飘"。炎夏苦热,口干舌燥,如果能吃上几口西瓜,顿觉"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倘若再了解一点西瓜文化,则更添韵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西瓜谜,有的谜面中含有"西瓜",如:谜面为"王八啃西瓜",打一围棋术语(谜底:滚吃)。而有的谜底为"西瓜",如:谜面为"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庞",打一水果(谜底:西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譬喻     
一个深奥的道理,由于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一下子就变得生动易懂,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了。秦牧同志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哪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一个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时可以终生记住。”通讯《牙齿的哲学》引述任仲夷所说的关于牙齿的譬喻,就是一个精彩的譬喻。具有智慧的虹彩和艺术的闪光。你读它一次,真的可以使人“终生记住”。任仲夷仿佛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我昨天掉了一颗牙,我的孙子最近也掉牙。我们两人掉牙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掉牙是衰老的表现,而他却是成  相似文献   

4.
二、谜语的一般结构、类型和谜格谜语的结构分三部分:①谜面:谜语的已知条件。②谜目:对谜底范围、格式的提示和限定,也属已知条件。③谜底:谜语的答案。根据谜面和谜底的不同,有字谜、诗谜、画谜含神智体、人物谜、事物谜、实物谜、哑谜通过动作显示等类型。谜格谜律,是某些谜语在制作和猜测时必须遵守的特殊格式,明时已有。《镜花缘》第八十回中说到“广陵十二格”。清·顾禄《清嘉录》载灯谜二十四格。但其中有重复者,也有的早已不用。兹举数例:皓首格素冠格:谜底首字是谐音字。如“废品射水浒人名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谙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6.
<正>讲述亲历故事、畅谈内心感受。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全省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讲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按照中宣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统一部署,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黑龙江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演讲比赛9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来自全省各新闻单位的16名新闻工作者以各自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讲述了新闻工作者的精彩人生,展现了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植根基层,植根群众,  相似文献   

7.
这次全省新闻工作者代表大会,是解放三十四年来第一次。这是江西新闻界的一件大事。大会已经选举产生了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江西省新闻学会。我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这几年江西的新闻工作,主流是好的,同志们做了很多工作,是有成绩的。你们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光荣。我在此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中央各新闻单位在江西工作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感谢。同志们要我来讲几句话。我对新闻工作不太熟悉,讲点个人的意见,供大家参考。新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党的舆论工具,要迅速地、全而地、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在世界影坛崛起——谜题电影.导演把电影制作成"谜面",整部电影成为一个放大的"谜语",观众观影即"猜谜",需重复观看,多次回顾、思考,才能揭晓"谜底".这类"智力游戏电影"题材广泛,情节扣人心弦,结局往往出人意料,深得影迷喜爱.  相似文献   

9.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08,(10):50-51
歇后语的内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语,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常常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敏感。是否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检验,也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的标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港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喻苏联著名记者、作家波列优依说:‘’细节的鲜明程度能代管广泛的描述”。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个性的实事,给人的印象能胜过许多形容词。细节又是具体的,有见微知著的扭力,有时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报道中显形、传神、传情,要靠细节。”无疑一细节是新…  相似文献   

12.
九五电视文艺印象:晚会风杨润阁记得是1985年吧,小央电视台在春节晚会上出了几个谜面,向全国观众征答谜底。其中有个谜面是“多”字,打一名词。“多”字者,由两个“夕”字组成,谜底自然足”晚会”了。转眼十年过上。电视晚会的多起来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播出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11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提议,首都19家新闻单位和其它有关职能部门协助举办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采访活动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对评估新时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照系。新闻工作者作为我们国家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方面军,其主动性常常被其职业特点所制约,所以其创新意识也被淡化了。人们很容易责备新闻工作者在“大跃进”、“反右”及“文革”中的消极作用;新闻工作者也很容易想当然地把过失归咎于上面的决策错误。看来,不管是社会还是新闻工作者本身,都没有从新闻工作者主体地位来思考其创新意识。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工作者能最广泛地接触实际生活,能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一手材料,帮助他们发  相似文献   

14.
正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引",系简短形象的语句,类似于谜面,后者为"衬",负责揭示谜底。人们在说时,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让听者自己体会其本意,猜不到时再公布谜底,让人豁然开朗。歇后语短小风趣、形象生动,具有地方特色,是中华语言文字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中国新闻工作者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闻事业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觉得此时此刻有必要重温十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对新闻界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要求,在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中,进一步倡导学习之风,扩充知识,研读理论,提高素养,以新的姿态、新的水平,担当起新世纪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任。 学习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新闻宣传工作的繁重使命和新闻工作是一门很深学问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编制小人员又少的单位.按说是个“没有新闻的角落”.可名不见经传的沈阳军区赤峰临床部.却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何故?临床部主任李强揭开谜底:“就因为一个好点子引出一批‘土记者’.一帮‘土记者’搅活了新闻宣传工作这池春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新闻带来繁荣景象,每天翻开中央和地方报纸,都给人勃勃生机的感觉。但是,任何一个新的东西,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波折,都会在某些方面暴露出偏激的因素,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便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舆论宣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分寸,对一些理论观点和客观事实认真进行思索、鉴别、分析、研究后再加以报道。 冷静不要狂热 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丰富的百科知识、周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正在朝着一个新的体制迈进的现实生活,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恰当地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在新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一些新生事物都在探索、发展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蕴含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题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书写精彩华章的广阔舞台,是新闻战线需要倍加珍惜、有待充分挖掘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做久了,常常被冠上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的标签。记者的生产疲劳和观众的审美疲劳都会出现,怎样把民生新闻做得好看耐看,是每个民生新闻工作者都在苦苦探求的。找准定位、找好角度,做深做透民生新闻是民生新闻发展前进的基石。一、在发展中不断探求、摸索,找到准确的定位民生新闻所报道的是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报道不能停留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这样会误导观众,让他们误以为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事都理所当然地得  相似文献   

20.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