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欧美的新闻报业史上,从“铅字头脑”到“图片头脑”的发展,以及两者的结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自19世纪80年代纽约《每日图画报》首次刊登新闻照片以来,至今已百年有余;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报刊登载照片日渐增多;到20世纪30年代,图片在报纸上作为插图的地位已确定无疑。可是认识到新闻图片与文字排印格式和文章内容相配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效果,从而成为报纸版面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还是近30年来的一项进步。 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报业开始发生“革命”,其代表人物是当时主宰报纸版面设计理论的美国杰出报人约翰·E·艾伦。他从20世纪  相似文献   

2.
任陇婵 《视听界》2013,(5):18-19
互联网、新媒体兴起开启了微小、快捷和分享的“微时代”。由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提出的“微内容”可谓与微时代“相伴两相生”,广义地说,互联网、新媒体所产生的一切数据都可称为“微内容”。“微内容”本来就是相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大制作、格式化、机构完整的“巨内容”而言,其显著特征就是“微”,即:内容形态是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链接、一则微博、一段音视频或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等独立的微量数据;传播渠道是网络、手机等微介质;内容制作、传播是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简单的微动作、微体验。  相似文献   

3.
金鑫 《报刊之友》2012,(11):98-99
本文从网络语言中盛行的“体”范式入手,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完整的描述,并且根据“体”范式流行的源头对其进行了粗浅的分类。文章由现象展开,对“体”范式所代表的网络语言的变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对话目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语言对传统的话语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挑战及对网络这个新媒介产生的反作用。只要进行特定场合的疏导和规避,“体”范式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语言其实是语言发展中产生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当今这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所产生的矛盾相当激烈。作为“媒体之剑”——电视新闻评论,以和谐的思维“抓问题”越发显得重要。那么,为何要以和谐的思维“抓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审看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界定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阶段,轴心时代的辉煌成就是两千多年来人类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以“轴心时代”理论审视档案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标志性的、经典的、影响深远的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人物对所处时代的档案学发展起到了一种定位与定型之作用,并对后世不同文化传统与发展背景的档案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这一时期堪称档案学史上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所取得的成果与成就正是档案学后半个世纪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并根植有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基因,指引着档案学未来发展历程中后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读摄影与美术 □范长敏 浅析新闻图片运用中的不良现象图时代”的概念最初可能是新闻界或出版界提出的 ,时间大约是上个世纪末期。对“读图时代”产生的原因 ,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电视普及的拉动” ;有人说是“互联网崛起的冲击” ;有人说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 ;也有人说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为 ,上述各种“说法”的“综合” ,恐怕才是孕育“读图时代”的“催生剂”。我国报纸(可能是部分报纸)开始进入“读图时代” ,除了以上“催生剂”以外 ,可能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 ,就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办报思路的…  相似文献   

7.
张研 《记者摇篮》2006,(7):63-63
说新闻与传统的播新闻相比较,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流畅、口语化、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尤其在播报民生新闻时,“说”更能密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播”为“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播音的一种形式,说新闻符合播音的再创造性,是播新闻的一种突破、一种尝试。那么,如何才能把新闻说好呢?笔者仅就广播直播新闻如何变“播”为“说”谈谈一孔之见。一、采用谈话似的表达方式采用谈话式表达方式,首先要寻示对象感。说者不能机械的见字出声,片面追求“近话筒、小音量”的所谓亲切感,而是应心中有人,如同与知心朋友交流一般,避免产生居高临下空谈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一再提醒我们,出版工作要保持清醒头脑,要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散”、“滥”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形势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已进入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迈进。出版工作适应这个变化,在市场经济中以科  相似文献   

9.
谢小名 《声屏世界》2009,(11):68-69
电视界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即内容为王。此话固然不错,尤其是在单向传播电视时代,为内容所服务的形式,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就那么几种:要么纪实,要么画面加同期声,要么现场直播,但即使是现场直播也还是单向传播,观众所看到的现场,都是导播为你选择好了的“现场”。于是,多年来电视都在“形而下”的老路上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16,(7):4-4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自带火箭”的时代。对于新闻人而言,这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大有可为的时代,理应产生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好书是怎样组织出来的──部分省市委宣传部长谈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的体会我们正处在一个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应该产生大批精品力作也能够产生大批精品力作的时代。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不仅在中国是位家喻户晓的神奇领袖人物,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军事方面,由于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获得的伟大胜利及其在世界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国外称毛泽东为天才的军事家。比如:英国的巴特曼说:“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部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外国人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与国际和中国国内政  相似文献   

14.
王从启 《新闻世界》2012,(8):243-244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图片往往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而新闻摄影又是“抓拍”的艺术,“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妍  梁国伟 《新闻界》2007,(3):31-33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思想评论要求旗帜鲜明,把道理悦清说透,是不是就无须含蓄,不必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恐怕不是。高明的作者,是不会把鲜明与含蓄看作是相互排斥的东西,而会在二者的统一中显出技巧来的。费尔巴哈说:“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作有头脑的人,是不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在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之下所悦出的语句才是有效果的和可以想象的。”在这里,前提是“先把读者看作有头脑的人”,会自己思索,独立判断的人。这就涉及到对读者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的估价是否恰当的问题。如果把读者看作阿斗,以为自己已懂的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逐渐开始被社会所观察、注意、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新媒体、多媒体、媒体融合被叫得震天响的时代,我们这些媒体新人开始被冠以“新生代媒体人”的名号,倒挺应景。既然是“新生代”,那必然有自己的“新”法,必然会和“老”媒体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李克强总理对“工匠精神”的倡导,一时间,反映和报道各行各业的著名工匠和在“工匠精神”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时代精品,纷纷见诸媒介.“工匠精神”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在缅怀和盛赞自己身边、自己行业中,那些令人敬佩、令人神往的传奇式人物及其精湛业绩与“工匠精神”.在新闻界,亦有超级的大师工匠和“工匠精神”,正是这些卓有建树的老前辈和他们的精神,带领和鼓舞着后来人艰苦创业,步入辉煌.  相似文献   

19.
在一九九二年九月中旬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国家科委宣布了关于“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的决定。同时宣布“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改名为“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这一决定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利于科技情报机构深化改革和延深服务及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姜笑君 《传媒》2016,(2):67-7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在“微政务”时代,政务微博和微信成为政府向公众展示形象的重要媒介平台,这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内容“微小”、传播速度“快捷”、信息阅读“碎片”、信息反馈“即时”等特征.分析“微政务”时代地方政府形象传播要素的新变化,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它们对政府形象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的策略,对于树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