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上海是我国民营广播电台的发源地,也是民国时期我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上海有国民党官办广播电台两座,民营广播电台三四十座,另有少量外国人所办广播电台。同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抗战全面爆发。在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上海的官办民营广播电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广播宣传活动中,通过广播宣传组织上海市民援助前线抗日将士,邀请  相似文献   

2.
刘莹 《新闻知识》2012,(2):99-101
《文汇报》是孤岛抗日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始终坚定地以抗日爱国为宣传基调,始终反抗日伪等反动势力的控制,报道中国军队和人民英勇抗日的壮举,揭露日本侵略者、特务及其走狗的罪行,一度成为孤岛时期上海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上海"孤岛"沦陷区逃出来的一个抗日流亡青年.18岁走上新闻岗位.1947年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夏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  相似文献   

4.
郭媛 《兰台世界》2020,(3):128-131,89
李杜,抗战时期著名的爱国抗日将领,自九一八事变后,组建吉林自卫军与日军做斗争。上书国联调查团,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33年7月,李杜回国后立即投身到上海进步人士组织的抗日活动中。1937年,寓居重庆的李杜以报刊为阵地,多次宣传有关东北抗日联军作战的消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李杜将军在抗战时期抗日活动的研究,对于丰富抗战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记者团体,为宣传抗日做出了很大贡献。1937年,平津沦陷、华东告急。为能如实报道战争情况。快速通报战争进程,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积极发展,上海新闻界同仁深感有进一步团结起来的必要。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上海检查党的工作.在与胡愈之、夏衍等的交谈中作出指示:为加强爱国新闻工作者的团结。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初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反共,对日本侵略者屈辱投降,形成了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号召。上海各阶层爱国人民纷纷响应,抗日爱国运动开始新的高涨。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新闻出版工作中心。从1931年到1945年,上海地区的广大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创办了230多种抗日进步期刊,开展了声势  相似文献   

7.
吴晶 《青年记者》2012,(27):89-90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上海的爱国抗日新闻机构大都停办或内迁,上海新闻界有影响的团体组织上海日报公会、记者公会也因人员星散而停止活动。沦陷时期,敌伪为加强舆论控制,积极组织新闻界御用团体为其服务。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是沦陷区最早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一)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兵进入上海英、法租界。上海青年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屈辱的生活,纷纷投奔抗日前线。我和同学们一起离开上海,奔向解放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整理者言:上海开埠之后,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党中央机关最早所在地,有相当数量的上海热血儿女,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指导安排下,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战争洪流之中,他们应被历史铭记杨勇伟(1921~2012),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杨家堰人,自八十年前从上海市区去崇明岛参加抗日游击队始,参加大小战斗一百五六十次,九死一生,获得了"抗日一枝梅""邮坛不老松"两大称号。不久前的一天,其长子杨晓伟在南京寓所向我们讲述了其父亲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由海润影视、中国青年出版社下属文化公司——中青映画联合摄制的抗日大戏《兄弟》近日起在BTV影视频道黄金档热播。《兄弟》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一群帮派人士面对日寇入侵,奋起抗争成为抗日义士的故事,刻画了一群深晓民族大义、有爱国情操的帮派人物。《兄弟》在上海、杭州、哈尔滨、武汉、南京、沈阳等多地热播,还夺取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收视榜收视贡献大奖,江苏地区观众最喜爱的十佳电视剧奖、收视贡献奖。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于1925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1926年开始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并以《生活》名义发起过为东北抗日军队捐款。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5年以后,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二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上海便被敌人占领了。从此,开始了恐怖的孤岛生活。敌人占领上海后,一面收集汉奸,拼凑伪地方组织;十二月初,成立了以流氓头子常玉清、前总商会会长傅筱庵为首的所谓“上海大道市政府”。(傅旋即被暗杀)一面加紧压迫租界当局,取缔抗日活动,搜捕抗日分子。十二月十二日,上海各报接到工部局的通告,大意说,工部局已应日军当局的要求,自十六日起,所有华商报纸,应一律受日方的新闻检查。经各报主持人紧急磋商,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报(原为民国日报,一二八抗战时,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是年11月12日,国民党守军向西撤退,上海被日军占领。这样,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就犹如突立于周围的广大日军占领区之上的“孤岛”,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完全沦陷,这四年另一个月的时期,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新闻界、文化界的爱国志士创办了一批抗日进步报刊,如《译报周刊》、《文汇报》等。这些报刊在教育、组织“孤岛”上海和沦陷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中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将陆续刊登老新闻工作者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与立报》。《立报》1935年创刊于上海,是一张很有影响的小型报。它坚持抗日,倾向进步,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拥有广大读者,销数曾创当时国内报纸的最高纪录。萨空了同志1935年秋到上海参加《立报》工作。1937年11月大上海沦陷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强令所有宣传抗日的报纸一律停刊,《立报》由于坚定的抗日立场,也被迫停止了发行。12月,他乘意大利邮船赴香港。在那里他主持了香港《立报》创刊的筹备工作。1938年3月,香港《立报》和读者见面了,他担任了香港《立报》的总编辑和经理。同年9月,他脱离香港《立报》去新疆。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记述的就是他这一段经历。文章将介绍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的时刻,《立报》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为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的。而他自己也正是通过斗争实践,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中,“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有一条注释:“本文原题为《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当时由解放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署名陶尚行。”以前我不了解“解放出版社”与延安“解放社”是什么关系?是否全称与简称的关系?1992年上海辞  相似文献   

16.
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袭击我闸北等地,以驻军十九路军为主的上海军民奋起抵抗."一二八抗战"不仅上海军民全力以赴,而且激发了全国各界民众的抗日热情,各地军民用不同的形式予以声援,爱国商人也积极投入.  相似文献   

17.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残酷地摧残和镇压上海的新闻事业。然而,那些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利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抨击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罪行,歌颂我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业绩,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斗志,推动了我国的抗日大业的发展.为此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美晚报》副刊《夜光》主编朱惺公就是其中之一。朱惺公原名朱松庐,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中医家庭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多少学.但他刻苦好学,靠业余自学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当过衣庄小店员、报馆广告课职员,办过出版社,摆过旧书摊,在四处奔波,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种种罪行。激起  相似文献   

18.
提起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先驱者沙飞,在抗日战争残酷年代的晋察冀根据地,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因为他,沙飞,在上海拍摄了鲁迅先生的殡仪活动之后的翌年,一听到卢沟桥七·七事变的罪恶枪声,便毅然决然地奔赴抗日最前线——平型关,并获得聂荣臻司令员特批,成为我晋察冀军区乃至整个八路军、新四军抗日革命队伍中的职业战地新闻摄影记者第一人!他,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诠释。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上海是中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这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尽管上海地处江南,与东北远隔干山万水,但是上海各界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和抵制日货的运动——80万上海工人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还举行了抗日救国的大会,特别是上海的学生积极地组织起来,参加反目斗争,甚至于  相似文献   

20.
编译者按:1933年11月,十九路军爱国官兵发动了轰动中外的抗日反蒋“福建事变”,在围绕这一事件展开的一场新闻战中,当时日本联合通讯社上海支社抢发了独家新闻。后来,当时任联合上海支社社长的松本重治在他的回忆录《上海时代》①中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