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发现》栏目自2001年7月在央视开播,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片栏目。其以"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在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为宗旨,用娱乐化的理念操作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满足了中国广大受众的需求,但是作为Discovery影响的直接产物,其模仿容易,把握方向难,发展更难。社会需要《探索.发现》这样的节目能够逐渐学会从受众的需要,发掘相应的形式手段,或遵循、或破坏节目制作的惯例成规,对电视节目的各种元素、程式进行组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收视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范星 《视听界》2011,(1):67-68
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繁荣之后,电视纪录片并没有按照节目化、栏目化和频道化的线性规律顺利发展,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回退。目前,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已经难成气候,体育纪录片境况更加艰难,除了央视《体育人间》的坚挺,其他地面体育频道很难有常态纪录片栏目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策略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提示:当今中国,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但是,在热播的节目中,却很少见到纪录片的身影。纪录片节目有没有市场?纪录片的出路在哪?栏目化能救纪录片吗?创作者与观众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从1993年2月1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以栏目形式推出的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至今十多年的时间,电视纪录片已经由原来的节目化阶段迈入了栏目化阶段。栏日纪录片日益壮大,不断得到深化,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媒体常规的栏目形式。纪录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纪录片传递正能量现状 1、娱乐环境下,纪录片处于边缘化 当今媒介环境下,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日益强劲,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柔性文化深受观众喜爱,而纪录片作为优秀文化作品长期处于边缘地带.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张同道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纪录片电视台栏目设置处于边缘化.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专栏节目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然而,除了专门的纪录频道外,从央视到地方台,大多频道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纪录片栏目,专门从事纪录片创作、研发的创作团队几乎没有,即便设置了纪录片栏目,栏目的策划、宣传、推广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张彬 《新闻世界》2011,(8):66-67
凤凰卫视在运作历史题材纪录片栏目时秉承"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文化"的媒体定位,提出了"海外视角"和"平民语言"的策略,在具体操作上坚持风格化、人性化运作,为内地观众提供更加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纪录片形态,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纪录片的大力扶持,以及一批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的热播,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的繁荣之后,纪录片又呈现出复兴的姿态。频道化为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媒体环境也为纪录片带来新的变化与方向。顺应潮流,与时代同步,《新视觉》这档已经播出十四年的文化艺术专题栏目,也相应地在选题方向和节目形式上作出改变和突破,尝试纪录片的制作形式。但周播栏目内的纪录片,决定了其小成本投入、短周期制作、片子时长固定的特质,如何在诸多的限制中制作出不失水准、仍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本文拟以《新视觉》栏目曾获得第23届中国纪录片十佳短片的《打开嵩口》为例,从角度切入、主题提炼、片子架构等方面探讨怎样从实际操作中提升栏目内纪录片的质量和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已经开始对各类娱乐电视选秀节目产生巨大的视觉疲劳和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向敢为人先的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这档号称“新生态纪录片”的栏目运用纪录片 真人秀的创新模式,播出采用现今较为流行的“季播”方式。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个性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进行不同的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该栏目获得《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节目榜评选的年度节目创意奖。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9年研究成果,该报告从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纪录片节目、纪录片市场状况、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姚敏 《新闻天地》2002,(11):30-30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来又经过两次改版,形成了现在《百姓故事》栏目的叙事风格)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栏目的出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先河,是中国电视界探索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其实,在中央电视台之前,上海电视台曾进行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方面的探索。经过精心筹划,《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在该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存在节目来源、运作资金等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初,重庆电视台有着十四年历史的老牌纪录片栏目《巴渝人家》停止播出,终结的启示:今天的编导不但要重视节目本身,还要重视市场,只有生产出观众喜欢,市场需要的节目,一个栏目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来,娱乐节目引领了电视潮流,为了收视率大家展开了血拼。同质化现象也是极为严重。纪录片节目几乎被边绿化。但是我们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纪实节目栏目化,大众化,我们通过优选全世界范围的优秀纪录片、纪实节目,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一家之特色。有了高品质、高品位栏目的带动,聚集了人气,云南卫视频道整体收视得以提升。节目品质也就成为了绿色人文价值的核心要素。绿色人文、经典品质也就成了我们的定位语。——云南电视台台长赵树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各级电视媒体普遍呈现纪录片不景气的情势下,2003年11月中央电视台定位以农业为主的第七套新推出的一档纪录片栏目——《搜寻天下》,看起来是一个冒险之举。然而,在当今不无收视率压力的各类栏目同台竞争的背景下,新开设一个栏目,绝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理想化的选择。1.理性的冒险现在先来看看《搜寻天下》这一档节目开播以来经营所取得的成绩。《搜寻天下》周二至周六播出,节目长度30分钟,13:45至14:15首播,次日23:15至23:45重播。到它开播半年时,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一个纪录片栏目,《搜寻天下》播出半年的平均收视率是0.065%,其…  相似文献   

14.
张君 《声屏世界》2010,(9):35-35
当电视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过渡到"频道时代",单个节目(栏目)的资源和效应变得非常有限。只有将不同类型、内容和风格的节目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结构在一起,才能转化成为一种结构性的整体优势。因此,频道排期表上的每一个节目都不应该独立存在,而要服从频道的总体要求和定位。  相似文献   

15.
《档案》没有像其他纪实类栏目一样,采用播放纪录片或纪录片与讲述相结合的单调叙述方式,而是采取多种叙述形式相结合的多角度叙述,使整个节目富有吸引力,体现出节目的真实性及历史感。  相似文献   

16.
王忆希 《东南传播》2012,(6):108-110
2011年6月-9月,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进行两岸联展。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以此为契机,创作了电视纪录片《富春山居图》的系列作品。本文拟从对文化类纪录片的分析研究入手,以《富春山居图之真假画卷》的三期节目为例,从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节目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地方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提出此类纪录片在地方播出平台上所遇到的创作困境和思考,探讨文化类纪录片在地方台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7.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一档剑指高端的品牌栏目,号称"新生态纪录片",采用纪录片与真人秀相结合的模式,以当下社会热点为题,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  相似文献   

18.
王鹏 《今传媒》2012,(10):78-79
从大的趋势来看,中国影视业已经迎来了纪录片的春天,但地方台纪录片由于重理性思辨,轻人文关怀,绝大多数纪录片栏目出现尴尬的生存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地方台纪录片必须树立全新的创作理念,关照这个时代人的基本思想,以平民的视角、平实的内容、平和的语言,让节目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彰显出来。要用最新的纪录片创作理念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节目生产的全过程,要以观众为本,与之建立起平等对话与双向交流的关系。才能在纪录片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林鹏华  蔡毅 《今传媒》2013,(2):97-98
2005年起,笔者所在的县级台才开始尝试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从几个编导最初一年做一个片子来参与上级台优秀节目的评选,到如今有了一个固定播出的栏目平台、成熟的创作团队与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我台的纪录片栏目《武荣纪事》倾向于地方文化类的题材,不仅在每年度的省市级纪录片评选活动中屡有斩获,在所在地域也获得较大的关注和影响力。在县级台的纪录片创作中,到底要如何忠实纪录社会,关注人文?如何通过展现独有地域文化,从而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本台的《武荣纪事》在不断的学习、模仿、实践和探索中,有了自己虽仍稍显稚嫩却日渐自信的影像风格。本文通过对具体节目的分析,结合县级台实际创作环境,谈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语言的不断丰富,科教类纪实节目开始由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识逐渐向"公众理解科学"迈进,注重增加可视性。但是回首最近的繁荣景象,我们发现科教纪录片的探索也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对科教纪录片形式的探索存在很多问题。一、过于看重技巧。纪录片创作技巧是表达主题必不可少的方式,没有这些技巧,再好的内容也没法做出一道"好菜"。不过,有些编导过分追求技巧,把纪录片当成一种把玩的对象,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