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勇  程前 《东南传播》2012,(12):48-51
微博在我国互联网上出现以后,关注公民社会的学者发现,微博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可否认,微博的出现的确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方面,微博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我国的特定政治体制环境下,不管是从公民社会构建的制度环境还是从微博技术自身的发展层面来看,微博对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等方面都存在阻碍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琛 《东南传播》2011,(9):77-79
微博的兴起推动公民新闻传播不断发展。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看,公民新闻也在不断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本文从话语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公民意识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揭示微博技术给公民新闻和公民意识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4.
2011年,网络社会热点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其逐渐形成一场新的运动——新公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公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的新公民形态逐渐从现实走向网络,开展了一场与中国社会博弈的新公民运动。有人评价说微博将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是构建公共领域的平台,是我国新公民运动的"新战场"。微博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话语权和知情权,掀起了一场新的公民运动,新公民由此诞生。本文试在微博时代背景下,探究微博在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权利特点。  相似文献   

5.
邹一沛  熊程 《新闻世界》2013,(7):154-156
【摘要】微博网站的兴起为构建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它意味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而微博公共领域的构建反过来又会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不断增长,各类非政府组织纷纷出现,传统威权型社会悄然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微博公益本身具备公民社会的主要结构要素,它提供给公民社会参与的窗口,培育公民参与、志愿、互助、协作等公民精神,微博公益传播不仅改变着社会公益模式,也唤醒了公民意识,助推中国公民社会成长。  相似文献   

7.
作为Web2.0技术与思想集中体现的全新产物,微博自登陆我国大陆以来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09年7月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网开放微博内测以来,大陆微博迎来发展的繁盛时期;另外一方面,建构公民社会的呼唤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在学界发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进步,公民社会的雏形已然显现,但仍有待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陆微博特征和传播优势的分析,结合公民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探讨微博对于公民社会建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黄艾 《新闻传播》2012,(9):19-20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微博、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发表意见的强大舆论载体,它们为公共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并成为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应通过提升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公民理性精神、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等多种路径,不断完善公共利益表达渠道,促进公民社会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推”出的公民社会——微博在大陆的发展探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期,微博客作为网络媒介的新兴势力,在短时间内开辟了大陆互联网的新天地。本文试图从大陆微博客的现有特点着眼,结合普通用户的功能体验,探讨其发展前景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利弊,继而就怎样引导微博助推公民社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事务中来,希望能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出现使公民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然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谣言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造成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社会现代化转型为背景,在与传统媒体比较的基础上,对如何认识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赵凌晖 《现代视听》2012,(10):63-65
近些年,3G、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客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兴起,为我国新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作为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哈贝马斯的公民社会理论,对如何认识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自2009年微博发展以来,以其便捷、迅速、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成为了最活跃的社交平台,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条了解社会问题、表达言论、维护自我权利的渠道。通过微博,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其公民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微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微博和公民新闻契合的视角着眼,分析微博对公民新闻发展的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探讨微博在公民新闻传播中的现实意义,以期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推动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21)
本文以对上海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之以深度访谈,考察了微博使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微博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公民意识上差别不大;大学生微博接触的形式即强度越强、活跃度越高,公民意识反而越弱;微博使用的媒介需求和使用内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较显著,但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参与到微博空间中去,是能否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社会都对微博公共领域的产生寄予厚望的同时,也需警惕微博传播给公民意识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微博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在塑成公民意识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公民意识。本文依据公民意识的三个层面,从微博传播的三个特性出发论述了微博特性对公民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微博环境下公民参与的成本降低,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便利。但网民结构和微博意见的形成都有其特殊性,带来了微博参与中意见的偏颇性和意见聚集爆发的不可预测性。也对政府和官员在理念、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平衡微博参与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需要对网络意见的运行机制有更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的平衡机制实现意见聚集和传播的平衡,同时要提高政府以及官员运用微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坤 《东南传播》2014,(10):103-105
新浪微博法庭自上线以来专门处理来自新浪微博的举报信息,以网民自治的方式维护新浪微博的话语空间环境,而这一方式无不彰显着公民社会的特性。微博法庭体现了用户的共同利益追求,其成员参与行为均为自愿的个人行为,且其运行过程具有较为突出的公共性、透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微博法庭的出现无疑是对原有互联网领域松散而略显杂乱的公共话语环境进行了一次有序化操作,是互联网公民社会发展征途上的一次升级跳跃。  相似文献   

20.
翟凯 《编辑之友》2016,(10):44-49
当前公民网络监督正借助微博广泛地开展,既需要鼓励也需要规范.现有的微博实名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存在摩擦,体现在超越了公民监督权的宪理框架,同时也弱化和影响了公民监督权的表达基础与制度基石.在当前贯彻网络实名制的大背景下,完全弃用微博实名制并不现实,因此应致力于修补微博实名制的不足,将完善法律监管和提振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推动公民微博网络监督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