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屏杂谈     
声屏杂谈新闻面前记者平等石明徐树青前不久,笔者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地举行建市庆典。当几十台照像机、摄像机调好焦距,等待呜炮奏乐的时刻,某报一名摄影记者匆匆挤到前排,要一旁的县级电视台让出早已选定好的机位。出于礼节,两名县级台的记者很不情愿地向一边挪了挪...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错位     
北京顺义县农民高宗云举行新闻发布会(见6月8日人民日报),是一件新事。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竟出现了记者答记者问,这又是一件奇事。农民高宗云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上访无结果的情况下,敢于诉诸社会舆论,这在法制还不完善不健全的现在,是一个大胆的行动。许多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应邀参加新闻发布会,也说明新闻界对自己的社会职责的重视。记者作为社会的耳目,他们理所当然地要提出问题,以弄清事情的真相。叫人觉得新奇的是,“自称是县委派来赴约的是几个北京市某些新闻单位驻顺义县的记者”。而这几个记者又站在其他记者的对立面,回答起记者  相似文献   

3.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4.
县广播站(台)的新闻工作者,长年累月地工作在接近实际、接近群众的最基层,同时肩负着县级记者,省台、省报集体记者的三重任务,可谓“三位一体”的“小”记者。“小”记者们因受新闻信息源和业务素质的限制,加上各种新闻媒介的“进食标准”各有不同,所以,要想在立足本地宣传的同时,为大台大报“填空补缺”,写出好稿,的确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5.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意人要有生意“眼”,能够看准市场行情,才可以大发利市;作新闻记者的也需要有新闻“眼”,能够发掘新闻,用以招徕读者。其实,叫它做新闻“眼”也好,新闻“鼻”也好,新闻“嗅觉”、新闻“敏感”也好,都说明一件事,即要求记者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驻外国记者,尤需有新闻“眼”。因为他寄居于人生地疏的国度,除语言的隔阂外,还有风俗、习惯的不同,要想把异国的事物写成文字吸引住本国的千百万读者,首先要很熟  相似文献   

7.
一些单位变相出售记者证,导致记者证满天飞,使一些人用它干出一些不正当的事。这件事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此有联系的,如今通讯员证、信息员证也有满天飞之势,有的“变相出售”。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国各新闻单位所联系的通讯员无非有两类:一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二是其它系统的业余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县级新闻单位的同行们感叹:现在农业难搞,农业报道难写。这话讲的是实情,但不尽然。县级电台的记者身处农村基层,时时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如果把农业题材比作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那末深入开掘,精心提炼,农业报道也是会光彩夺目的。把握宏观导向县级电台记者写农业报道,如果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农事活动,这样的农业报道就会缺乏深度和力度。记者要想跳出这个“误区”,关键在于平时认真学  相似文献   

9.
在笔者的新闻经历中,有这样三件事一直不敢忘记。 一件发生在1989年。那时,笔者所在的这座城市“商战”节节升温,一家卖彩电的企业将一台崭新的桑塔纳轿车摆放在店铺门前:“摇奖!谁中谁拿去。”这份奖品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也吸引了媒体。编辑室立即派出记者跟踪采访,一定要找到中奖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闻界最近发生三件“令人侧目”的事情,这三件事使流年不利的新闻媒体,再度陷入“满城风雨”之中。新闻媒体三波风暴第一件事:象征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在评选过程中消息外漏,历年得奖最多的纽约时报获悉该报今年无人入围,乃施用强大压力迫使颁奖单位改弦易辙,临时从落榜名单中抽出该报驻萨拉热窝记者约翰·彭斯与已入围的纽约新闻日报记者戈特曼并列最佳国际报道奖。  相似文献   

11.
董丽  张军 《新闻采编》2000,(1):10-12
新闻对于电视来说,无疑是立台之本。以“新闻立台”已经成为电视业者的共识和追求,“新闻声誉”也逐渐成为电视观众取舍频道的重要依据和评价电视新闻记者报道水平的主要标准。笔者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记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粗浅地谈几点电视新闻采访的体会与看法。 现如今,电视新闻记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并非轻而易举的:既要注重报道内容的新意,又要讲究传播形式的完美,还要不断面对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介和网络传播的挑战,笔者认为,只有努力做到  相似文献   

12.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3.
一是收集信息抓选题策划。一些事件中出现的亮点.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热点。以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都是新闻选题的策划点。县级台记者要善于收集这些信息,从中挖掘选题。2007年5月,笔者收集到几组新农村建设带来新变化的信息,马上策划了选题“新村新景新农家”。进行采访拍摄。新闻采制好后,被多家上级新闻单位采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襄樊市区内,共有6家新闻单位。新闻单位多,且集中,竞争力强,压力也很大。《襄阳报》作为一张县级小报,与市报、市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县台(电视、广播)相比,真可谓处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我们刊期长(周二刊),新闻抢不过诸家;二是来稿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局限一县之内),稿源不足,三是小报人手少,没有专门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求生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常常听到县级新闻单位的同行们感叹:现在农业难搞,农业报道难写。这话讲的是实情,但不尽然。县级电台的记者身处农村基层,时时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如果把农业题材比作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那末深入开掘,精心提炼,农业报道也是会光彩夺目的。把握宏观导向县级电台记者写农业报道,如果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农事活动,这样的农业报道就会缺乏深度和力度。记者要想跳出这个“误区”,关键在于平时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正确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7.
广东顺德人民广播电台是县级电台,台内专职新闻记者、编辑只有5人,近年来频频获得广东新闻奖的各等奖项,小台是如何出“精品”的呢?“台小”意识强。顺德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却穿梭着20多个广播频率的电波,一个县级小台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一定要强调新闻立台。而要使新闻“立”得住就一定要实施两个战略:一是新闻本地化,二是新闻精品化。如果精品意识不强,即使是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本地新闻也不可能做好;如果节目淡而无味、听众流失严重,就无法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力小”多学习。顺德台购买、订阅大量新闻专业书刊,让采编…  相似文献   

18.
路晓燕 《新闻传播》2010,(5):115-115
县级台的新闻宣传工作,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专题、广告、文艺等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应有尽有,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相对匮乏,这就要求每位新闻工作者,既要当“专家”,又得当“杂家”,人人成为一专多能、采编播摄制全能的多面手。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从而胜任新时期县级台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20.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