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我遇到了有关史书体例、名称方面的四个问题,希予解答。(山东临清尚店中学张九钦问)答:张九钦同志:现依据您的提问简复如下:(一)“何谓正史?何谓野史?”“正史”是我国封建社会书目分类学上的一个专用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特殊产物。封建社会的目录学家为了推尊帝王,把皇帝认可的一部分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其余记述一代史实,上不及正史,下不至杂史的各体史书视为“别史”。但是“正史”这个名称有个演变过程,《隋书·经籍志》将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还没有“钦定”的限制。《明史·艺文志》则将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体史书归入“正文”。到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才确定“正史”之名由二十四部经过封建皇帝认可的纪传史书所独占,不再包括其他史书。“野史”并非书目专用词,一般指在野之人记述私人见闻的史书杂名,目繁多,体例不一,资料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官修史书,是指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官修史书由于史料充足、史家史学修养较高,一般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作为官修史书,它必定有宣传的功能,必然会受到当政者的左右,当政者基于个人需要,必定只记录下那些有利于他统治的部分,而其他的可能就只是一笔带过或只言片语,甚至隐瞒和伪造不利于自己统治的部分,这就容易把后人引入歧途,对历史产生一种误解。因此,学生在阅读官修史书时,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提要中体现了四库馆臣丰富的史学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他们评价史书优劣的标准,如注重史书的考证,反对空疏议论;追求材料的精细详备;重视史书体例严谨与创新;贬抑史书嗜奇爱博的倾向;褒扬史书所写内容的广厚博大;反对刘知几等人的废表之论;推崇史书的实录精神等。馆臣的这些史学思想与明末清初时期盛行的实学思潮与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强调只有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即二十四史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专有之名称。笔者就纪传史及其体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此种体例的优缺点所在,进而对二十四史及其善本加以探讨,且点出研读佳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悠久、史学发达,历史著述极为丰富,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史”。这些所谓的“正史”,虽然是以君主的传记为纲领,但同时也收录了其他各色人物的事迹,塑造了一些成功的人物形象。遗憾的是,大多的人物传记往往只是传主事迹的机械罗列,“止具其生前历宫、殁后赠谥”,犹如“花名卯册”,面对所传人物的外表相貌这一传记写作的起码要求,却是只字不提、或者载笔极少。那么,史书为何不重视  相似文献   

7.
史表在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历代正史大多缺表,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的《历代史表》填补了这一空白,以极少篇幅囊括尽可能多的历史内容,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正统观念,并且开创了清代补表先河,极大地丰富了史书内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干宝<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但由于受当时文化背景和作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该书又具有实录的史书性质.试从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缘起、创作目的 .作品材料的真实性和其补充正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该书的史书性质.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籍浩如烟海。在浩繁的古籍中,“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在封建社会里,“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隋书·经籍志》说;继《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之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第一次出现了“正史”这个名称。后来,当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之后,“正史”的说法,就被“二十四史”所专用,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尊崇地位。“正史”除《史记》等少数几种外,都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组织有关人员修撰的。  相似文献   

10.
官修史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唐朝以前私家修史比较多,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开始于唐朝,大量的唐代官方编修的史书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唐朝官修史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府设立史馆,选拔优秀的史官并且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使得唐朝的官方修史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官修史书也是弊端丛生,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论述到官修史书使得史书的编纂程式化,导致了正史的编写千篇一律,效率低下,史实失真,同时也限制私家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史学具有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主要表现为“以文入史”和“以史载文”。以正史为例,史书不仅为文人立传,描述传主的文学才能,还载录其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活动。史书对文人的书写,既加强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也进一步明晰了文学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12.
刘天遥 《文教资料》2010,(18):213-215
二十五史中有数部史书收录《列女传》,且收录人数逐渐增多,事迹类型也多有变化,从中可反映出各个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正史《列女传》收录女性孝亲类事迹的整理,分析其孝行事迹的数量、类型及其变化,并探讨影响古代妇女行孝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实录》是记录一朝帝王军国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则天实录》就是记录武则天当政和履行武周皇帝权利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唐代诸帝《实录》流传至今的唯有韩愈撰《顺宗实录》5卷,收录于《韩昌黎集》之中,其他《实录》无存,只有在正史中的著录信息.据两《唐书》及《宋史》等史书记载,《则天实录》有多种,编撰者不同、刊刻年代不同、版本不同,歧义颇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文章拟从《则天实录》的修撰、版本、内容等方面复原早已佚失的《则天实录》的概貌,以就教于方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撰述、整理和保存史料的传统源远流长。《尚书·多士》记载着:“唯殷先人,有册有典。”《礼记·玉藻》也谈到周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殷周时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献典籍制度。秦汉以降,历代王朝都重视积累本朝统治文献和撰写前代的历史,官修的“正史”加上私家学者编纂的大量史书,构成古代庞大的史籍宝库。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赞叹“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由于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高度稳定性,尽管王朝时有更替,但以家庭为单位  相似文献   

15.
《汉书》作为官方正史,却大量记载了“怪力乱神”的帝王诞生神话和灾异现象,体现出浓厚的神话性。这看似不符合史书的“实录”精神,其实是由于《汉书》在它的叙事表层之下,还深受神话思维的影响。同时,史书中的神话式表述还具有神化皇权和维护当时的现存秩序的功能,从而被统治者用来为维护皇权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历史的发展中,探索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以求对其有所进一步的认识。自两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史学确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割据中,但史学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表现为史书数量大增和史书种类的繁多。据《隋书·经籍志》史部所载: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类,存亡合计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是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教材内容始终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政治形势的影响,政治史的内容偏多,观点陈旧,教条化、程式化严重,中国古代史社会史的内容偏少等问题,致使学生对教材缺乏兴趣,学习成效不高;转变教材形式和授课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学生必读的史书经典,选取典型史事进行课堂讲授和研讨,重建学生以阅读正史经典为主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碑刻文献作为重要的"同时文献",未经改动,相比经过历代辗转传抄的传世史书,更为真实可靠。利用碑刻文献可正史之讹,补史之缺。本文通过出土碑志来补正《魏书》记载之误,以使这些宝贵的文献材料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东晋南北朝诸正史大量存在着对同一历史对象交叉重复记载的现象,其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同一段历史有两种不同的史书记载,二是各部断代史之间存在着很多对同一历史对象的交叉重复记载。造成交叉重复记载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情况,也有修撰者的主观因素。交叉重复现象虽然增加了人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但亦为人们深入探究历史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游侠列传》在正史中的消失是游侠的存在受到强力镇压的结果。事实上,史家对游侠精神所进行的主流化加工才是正史中《游侠列传》传统中断更为直接的原因。这种加工突出体现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它一方面继承了此前史书中的游侠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的限定、事迹的选汰强化了原始游侠精神与王朝政治相融的部分,将其以"义"或"名节"的形式纳入主流文化,因而从根本上取消了《游侠列传》"记志漏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