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编辑同志一再向我们讲要多写短新闻,即被人们称作“豆腐块”的小文章。我把这一经验当作座佑铭,坚持多写“豆腐块”,获得好效益。1986年初,我发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时,有的地方大砍粮食种植面积,我立即写400宇的短新闻“调整产业结构,决不可放松粮食生产”,便于2,月17日登在《湖北日报》二  相似文献   

2.
写文章的人常引用历史记载或历史事实来“以古鉴今”,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新闻记者也免不了要借重历史来“以古证今”,这是人们熟知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当然各有巧妙不同。英国《泰晤士报》今年5月27日发表了一篇历史采访记《孩子们的那一天》,是以特写手法写的,令人读来既象采访记,又象特写,近似“报告文学”,然而又紧密地配合当前最热门的新闻,颇具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西斯德国派驻法国里昂市的秘密警察头目克劳斯·巴比,正在受审。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3.
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生命’只有 12小时。”这句话充分说明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我们基层报道员一般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而号称“新闻快餐”的“豆腐块”对时效性的要求更是如此。前段时间采写中的一件事,使我对此深有体会。   今年“五四”青年节那天上午,我所在部队驻地延庆县在组织 1000多名刚满 18岁的青年进行成人宣誓后,又组织他们投入到环保活动中去。凭着对新闻的敏感性,我感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果要把它写成通讯等其他体裁的稿件,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说不定别的通讯员早就抢发了消息。于…  相似文献   

4.
刚 给《新闻记者》写完一篇分析假新闻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又从2002年1月25日的网上 ,看到一条被人们点击次数颇高的新闻 :“今年39岁的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王来生八年磨一剑 ,完成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受到国际社会重视。”这使我想到看报时剪下来的另一条新闻 ,即200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发表的《敢峰就哥德巴赫猜想发表论文》 (我原计划就这条“新闻”说几句 )。这条新闻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世纪》第一辑里收入的一篇文章《直取“1 +1”之探索———用…  相似文献   

5.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6.
如逢知音     
提 笔 ,窗外阳光入窗。我翻阅案头的报刊 ,《新闻记者》杂志跃入了我的眼帘。哦 ,她是我提高新闻业务的好帮手啊。很多的夜 ,读它的文章 ,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一扇扇新闻业务小天地。当初借来《新闻记者》时 ,我正准备评职称。为了应对所要写的论文 ,我来了个临时“恶补”。不料这一补 ,自己精神爽快地站到了这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闻学术前沿。如今我虽然已经到出版周期较长的杂志社工作 ,但难以割舍的是我的报纸情结。因将散文的笔法用之于新闻 ,是新闻领域还是散文领域 ?我时常静静地站在这两者之外观望。难忘有一天 ,读到《新闻记者》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全国很多报纸中时常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越写越好。这种体裁以典型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已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闻写作新探》称特写“是新闻家族中的精品,是美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邱沛篁教授编撰的《实用新闻基础》中说:“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在版面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界有的老前辈也把新闻特写称为“美新闻”。何为“美新闻”?它美在哪里?笔者根据审美原理和新闻特写自身的特点,认为它在于:素朴美、洗炼美、形象美、真实美。  相似文献   

8.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写新闻稿只是业余所为。在我偶尔写的一些新闻稿中,多是从普通人中抓取的一些“众人话题”。这些“话题”看似平常,但却具有新闻性,而且属普通人关心的“热门”,颇有写头。例如1994年,我写了一篇《众说纷纭话潇洒》的新闻特写,全文  相似文献   

11.
稍有经验的新闻记者除了能够写现场新闻报道之外,还应该具备写特写报道的本领,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它是已在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被普遍认识了的,毋庸赘述。特写这种形式在新闻写作范畴里,大致可分为新闻特写和一般性特写两类。前者就是用来补充现场新闻报道之不足,记者利用所掌握的材料向读者提供有关某一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具体活动以及记者对事件的说明。这就使读者对该新闻事件有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有“立体感”。一般性特写的时间性较小,主要是满足读者各方面的知识和趣味,所叙述的事情可能很细小,但绝对不是枯燥无味,也不是与新闻无关。这两类特写的共同点必须是以叙述人物的行动和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13.
下连队采访,熟悉的战友总爱问,怎么见你光登些“豆腐块”,什么时候读读你的“大块头”?对此,我总是报之以笑说,不要小瞧“豆腐块”,文贵在精不在长,写好“豆腐块”也能成“大器。”其实,我也有过不把“豆腐块”放在眼里,只盯着那千字的通讯,结果半年没上一篇稿的经历。随着稿件屡见报端,就觉得写作水平提高了,该写写千字的通讯了,就不把那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放在眼里,于是洋洋洒洒千言的通讯、特写不断出手。然而,寄出后却杳无音信,整整半年没上一篇稿。正在我苦闷之际,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新闻干事看了我的底稿说:“…  相似文献   

14.
正当人们沉浸在“渴望热”里,津津乐道于剧中的人和事的时候,古城西安竟冒出一个真实的“慧芳”来。而且还是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女郎,这无疑是一条鲜活的颇具“轰动效应”的社会新闻。新闻特写《西安出了个洋“慧芳”》(刊于《经济参考》3月9日一版)就是这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因而它一“曝光”,就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文摘报》等全国30多家报刊均在显著位置予以转载。作者和洋“慧芳”柯罗娜收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大洋彼岸的许多热情洋溢的来信。《陕西日报》前总编张光在看后拍案称道,他说:“这篇报道好!它反映了人间都有真情在。”张光的话可以说点出了这篇新闻的灵魂所在。这条新闻之所以如此具有“爆炸性”,除了其本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1951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先后在县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数千篇。我被采用的这些稿件,最长的是500字,最短的只有100多字。几乎90%以上是“豆腐块”式的短新闻。 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编辑一再强调多写短新闻,即被人称为“豆腐块”的小文章,于是我坚持多写“豆腐块”。果然获得好效益。如前年12月16日,正是县农行清收利息的关键时刻,清泉农行营业听信贷员毛小华发现十月机械厂欠息40万元,一时又拿不出钱来,毛小华与厂方一道,到湖南长鑫陶瓷厂收货款,发现该厂地瓷砖大量积压,当即调回18000平方米。在浠水很快销售一空,收回现金40万元,还清了利息。我及时写了“浠水农行巧解银企三角债”的“豆腐块”小文章,在《湖北日报》二版登出后,大大调动全行干部职工清收利息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共计收回利息3200万元。  相似文献   

16.
近来喜读一位华北石油报特邀记者写的新闻特写《会场没了“BP”声》(载华北石油报2002、2、5一版),感到这是一篇地道的会议新闻。首先,它是别开生面的会议新闻,取材于会内,但却没有一句直接写会议内容。作者在“历时两个小时”内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聆听了会议的主  相似文献   

17.
“把心血洒浇在这豆腐块上,也许更能显示你的真诚。”这是我写在《老年报》《心理咨询》剪报扉页上的题记。《心理咨询》是本报综合性服务专版《生活顾问》上的一个专栏。专栏虽小,酸甜苦辣感触颇多。我曾吟有一首打油诗: “作茧自缚”缘何由,无名无利何所求, “豆腐块”小潜苦心,“真诚”未有付水流。并以此四句作为小标题,写了一篇杂感。“作茧自缚”缘何由一个解答读者心理疑问的专栏,每篇稿开始竟限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19.
自穆青同志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通讯以来,我们不少记者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但算得上好的真正的散文式新闻通讯却不多。9月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发表的张松青、邓全施两同志合写的《半城绿树半城楼》一文, (以下简称“半城”)可算得上真正的散文特写,读后,令人倾倒。我这个没有去过南宁的,读后也想去凤凰城旅游一番。它立意新、手法高,有文采。说它手法高。因为它在短短八百字的特写里,  相似文献   

20.
简洁而不单调枯燥,动人又不杂芜轻飘.这是在新闻写作中应该刻意追求的. 新华社记者穆青、南振中采写的新闻特写《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主题重大,寓意深刻,但只有一千多字.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实中蕴含着深情,平缓中跳动着波澜,是一篇简洁动人、值得学习的佳作. 今天,时代前进节奏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任何文章、谈话要力求简洁,新闻尤应简洁.《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一文,把人们需要知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新事,有情、有景、有细节地浓缩于一“炉”。这篇特写,没有因为主题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