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任何戏剧思潮或戏剧观念的成型,都必然地包括对象观念、创作观念、形态观念和功能观念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环节,本文以此为逻辑出发点,思考和探索了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历史准备。  相似文献   

2.
抗日时期大后方戏剧的历史进程从戏剧主题的角度去理解 ,可以刷新对大后方戏剧特点和意义的现有认识。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戏剧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主题类型 :社会主题、人生主题和文化主题。这些主题类型可以表明 ,大后方戏剧具有特殊的对象视野 ,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值得珍视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料的宣传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其翻译则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加之旅游资料属“呼唤鼓动”类型的文稿,有宣传鼓动、加强影响的功能,它的英译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翻译时必须变通手法体现原语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了几个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连缀成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作出了基本轮廓勾勒,并对一些重要戏剧现象的历史化意义作出了某种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一种戏剧思潮一旦成型,几乎在具有独立的思潮和观念的同时,就必须考虑,戏剧艺术对社会和观众施加影响的性质、方式和力度,相应设想剧作可能唤起的反响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有关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功能观念,就应该从戏剧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层面上产生出那一个时代戏剧文学的功能属性,戏剧功能观念的逻辑结构与内涵,是戏剧作为自足的艺术主体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家在对待创作发生、创作思维状态和戏剧叙述或展示方式等相关问题的历史事实和主张出发,较全面地透析了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代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本文通过对战时戏剧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戏剧对现实生活的切入为纬,对战时大后方戏剧的繁盛局面作一全面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的大后方报纸上的电影广告。有着独特的广告诉求方式和本制作。它在民族危亡的历史的时刻宣传抗战电影、传播抗战以及相关诉求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广告史,特别是40年代的新闻史、电影史以及大后方化研究。都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中华民族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和最后的胜利。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而迅速兴起的大后方抗战戏剧运动,继承“五四”和“左联”时期的革命文艺传统,高扬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在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正确领导下,组织了浩浩荡荡的戏剧大军。他们以戏剧为武器,宣传群众,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在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相关概念,如"宣传"、"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鼓动"、"宣传鼓动工作"、"政治鼓动工作"、"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和"理论教育"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中介、目标等方面看,这些概念已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内涵,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化大革命”时期独特的舆论工具,“样板戏”话语被要求具有宣传鼓动的社会功能。而以言辞的丰满为特征的繁富丰厚风格手段正好切合了“样板戏”话语表达的需要,因此被大量运用在“样板戏”话语里。  相似文献   

13.
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DIE)注重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突出和强化了戏剧的教育功能.在学校推广教育戏剧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推广教育戏剧与加强戏剧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戏剧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戏剧的推广,又与各种演出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大力推动校园戏剧的繁荣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是元以后杂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清杂剧虽然从总体上比不过元杂剧,但由于明清剧作家们的不断努力,在内容主题和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突破,从而为杂剧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实验话剧在新时期诞生、发展,既是世界戏剧实验潮流影响的结果,也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形势下"东张西望"的产物。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从未停止过对这"舶来品"的探索、革新和实验,一直在寻求中国话剧民族化、现代性的进程,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尤甚,为中国话剧重新注入了活力。实验话剧三十年的发展流变轨迹较显然地与中国社会转型趋向一致。实验话剧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新时期四个阶段的实验品格。  相似文献   

16.
卢前的《中国戏剧概论》是我国戏曲研究史上一部较早的著作,在戏曲研究史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清晰地勾勒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以文化进化的眼光,从观众的心理来看待中国戏剧的发展;摒弃文人偏见,以宽容的心态将地方戏"花部"纳入了学术视野;关注到了中外戏剧的交流;对一些有关戏曲的学术概念作了辨析,推进了人们对戏曲的认识。当然,作为一部初创时期的著作,它也有一些不足:述多论少,有罗列名单、堆砌资料之嫌,一些章节缺乏新见;作为一部戏剧通史,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书中有少数错厄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艺理论家对戏剧界定为 :戏剧文学兼及主客观性 ,因此剧作家的主观感情不能过度介入 ;戏剧文学为正在完成式时态 ,又要求剧作家对情节人物等不能过分操纵。而中国古代戏剧即南戏、杂剧、传奇的创作实践与这种理论相悖。本文指出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结构、情境、情节 ,人物的语言、行动均与西方所谓的戏剧的特质逆向反动 ,明显表现出违反戏剧性质的反戏剧倾向 ,但中国古代戏剧却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实现了戏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20.
屏南四平戏神田公元帅祭礼仪态沿赣东至闽北路线传入,在历经近半世纪的演变后,它除保存了戏神祭祀主体功能之外,突出强调了道符咒语的驱邪逐祟功能,集中体现出木偶戏祭祀功能的专业性与单一性。田公元帅的原始信仰源于周四月郊祀后稷的国之典礼,经汉而演为田官,且封为社而祀之。唐宋时从田官(舍郎)又衍化为田四郎,为天曹使者形象,且初步具有戏神的某些喜剧性因素,宋以后随着社戏的兴起,抵以滑稽取笑,则田四郎以喜剧形象且为郊祀主角或祖或报求而衍化成田公元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