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钱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要寄寄100元就够用了。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二次。如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  相似文献   

2.
邮寄快乐     
回家办完父亲的丧事,袁倪执意要母亲随他去成都生活。母亲不肯,说乡下清净,城里太吵住不惯。袁倪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袁倪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相似文献   

3.
《广东第二课堂》2005,(6):12-12
哈里斯夫人居住在一个小乡村里。她的丈夫去世了。她有一个21岁的儿子,名字叫达夫。达夫在乡村的商店里工作,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后来他在城镇找到一份工作,并且搬到那里住。城镇的名字叫内皮尔,距达夫母亲居住的那个小乡村有很远的一段路程,母亲因此很不高兴,但是达夫说:“我在乡下没有好工作。母亲,我在内皮尔可以挣到很多钱,以后我每周给您寄一些钱。”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晚年其实是在左邻右舍的陪伴下度过的,我们几个做子女的都愧对她。1998年父亲过世后,母亲不让我们任何一个子女赡养,自己单过。我曾力劝过她,年纪大了,从乡下搬到县城里来,平时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好照顾。她总说,乡下安静,说话的人多,照应的也多。母亲就在乡下住着,我每个周末都会回去住上半天。每次回去,总能在母亲的院子里遇到蛮子大嫂、卜大嫂、王三嫂、王二奶奶和本家的一个侄儿媳妇。这些邻居齐齐地告诉  相似文献   

5.
中秋家事     
在城里买了房子之后,我就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了过来。没想到母亲并不开心,常常抱怨说,在城里住没有一点儿人情味,根本不如乡下,上下电梯也没个人说句话,住对门的也不经常串串门……我总是耐心地劝她慢慢适应,并交代千万不要和陌生人打招呼,不要轻易和住户们打交道,在城里都是关起房门过自己的日子,你要总是和人没话找话说,人家也许会说你别有用心的。母亲的眼神里写着对这种生活的失望,在乡下,人缘特好的母亲生性喜欢热闹,最喜欢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村庄     
<正>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那座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显得形单影只。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不弃。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母亲对这  相似文献   

7.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生活的太多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于是,去年春夏,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8.
妈妈,您为什么要匆忙离去?没有叮咛,没有祝福,没有告别,您就一个人悄悄地走了。那天,大清早我就去上班了,等我中午回来,您儿媳妇告诉我您已经回乡下了,说您怎么也不肯等到春节一起回去,甚至不肯等到下午和您最爱的小女儿一道回去。当时,我虽然有些遗憾,可随后也就心安了,觉得也许您在乡下更自在一些。  相似文献   

9.
母爱的力量     
那是19年前的事了。那时我9岁,同母亲住在川南那座叫茶子山的山脚下。那时的我经常怀疑自己有没有父亲。父亲远在省外一家兵工厂上班,一年最多回家两次,住的时间也极短,因此他留给我的印象平淡得不如那个十天半月便到我们村子来吆喝一阵的补锅匠,他的模样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像荡漾在水中一般模糊不清。母亲长着一副高大结实的身板和一双像男人一样打着厚茧的手,这双手只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100元     
崔鹏飞 《高中生》2010,(10):61-61
吃晚饭时,父亲突然说:“我的工资怎么少了100元?“母亲忙问:“怎么了?”父亲说:“我的工资是1500元,装在一个红包里。我拿了钱,在商店前拆开了红包,就进去买东西了。”“会不会是拿出来花了?”“我身上本来就有200元.算来算去就是不对呀!”父亲放下筷子。说是要骑摩托车出去一趟。我们知道父亲是要去找钱,母亲放心不下,让我陪父亲去。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 1米 75 ,我的母亲 1米 6 8。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 ,父亲剃着平头 ,母亲留着长发。认识父亲的人说 :“那是谁家的闺女 ,真漂亮 !这傻小子还真有眼光。”认识母亲的人见了说 :“小伙子真是体面 ,这姑娘福气好啊”。秋收的季节 ,母亲没带上什么嫁了过来。父亲和母亲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很勤劳 ,母亲很贤慧。父亲干完农活就到水田里去捉些鱼虾 ,用荷叶包着拿回家 ,煮了给母亲补身体。母亲怀了我 ,就在家里煮煮饭 ,给公公婆婆端点水。那个小阳春 ,我从娘胎里出来了 ,从此 ,家里多了个我。母亲把我托给了公公婆婆。母亲剪了长发 ,和父亲…  相似文献   

12.
1962年,我母亲从天津动力机厂下放到乡下,当时响应的是国家号召,叫“支援农业建设”。我和姐姐、弟弟三人,也陆续在乡下出生、长大。我小学上到五年级,很容易地就升上了初中。不久,我家也由乡下搬到城里,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十三平米的房间,与其他三家人,共住一个单元。现在那些老楼还在,依然有人居住。每天,我骑着父亲花三十  相似文献   

13.
母爱的较量     
那是19年前的事了。那时我9岁,同母亲住在川南那座叫茶子山的山脚下。那时的我经常怀疑自己有没有父亲。父亲远在省外一家兵工厂上班,一年最多回家两次,住的时间也极短,因此他留给我的印象平淡得不如那个十天半月便到我们村子来吆喝一阵的补锅匠,他的模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100元     
崔鹏飞 《高中生》2010,(30):61-61
吃晚饭时,父亲突然说:"我的工资怎么少了100元?"母亲忙问:"怎么了?"父亲说:"我的工资是1500元,装在一个红包里。我拿了钱,在商店前拆开了红包,就进去买东西了。"  相似文献   

15.
"爸,我要考大学。"我的哥哥大我6岁,如今已经68周岁了。从21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都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在我印象里,哥哥学习一直很好,老师说他是考大学的好苗子。那时候,父亲远在四川大西南当建筑工,月工资只有64元,他每月寄回家40元。一次,父亲的工友同情地对母亲说:"梁师傅太节省了,舍不得到食堂买菜吃,两分钱买一块豆腐乳,能吃3天。"这话被哥哥听到了,父亲的工友一走,哥哥哭了。见哥哥哭,母亲便劝他:"儿子别哭,家里的日子再难,妈也要想方设法供你到  相似文献   

16.
意见领袖     
乡下电视多了,报纸就少了。我订了份报纸,不料成了批发式的周报甚至旬报。乡邮员小吴一个月难露几次脸,来一次就批发一大堆:总理的出访和归国同步报道,球赛的预测和回顾联袂而来。我对这种时间杂串很恼火,差一点要打电话向邮政局投诉。后来一打听,  相似文献   

17.
馒头的伤害     
亲爱的朋友,如果我对您说,仅仅因为一个馒头,许多年来我一直不敢正视我母亲的那双眼睛,忍受着自己良心日复一日深深地自责,您也许一定不会相信。那么,就让我来告诉您这个关于一个馒头的真实故事吧。13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了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多寄钱回家,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这是父亲路上吃剩…  相似文献   

18.
书包     
我小时侯,家里很穷。父亲长年多病,我们兄妹三人都在念书,一家五口人全靠母亲一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常常是口粮分了还不到半个月,家里米缸就底朝天了。父亲一咬牙,让我回家帮衬家里的活计,可母亲却坚持让我念书。她劝父亲说:“别光指望娃儿拾那点柴烧顿饭,他日后兴许还能为国家添把柴呢。”那一晚,我在被窝里流了泪。  相似文献   

19.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去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你爸爸下岗了。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有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他骑着一辆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父亲     
父亲外出打工,已有两年没回家了。在这之前,他是每年年底都会回来,与我们一起过年的。记得两年前父亲出门的那天,我因为上课没去送他。回家后听母亲说他已经走了,我很愧疚,心里总觉得欠了父亲许多似的。后来,我就常对自己说,等到父亲下次再出门的时候,我无论如何都要好好送送他。谁知父亲这一走,竟是两年没有回家。不过,父亲在外的两年里,经常会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