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铮 《今日科苑》2009,(13):54-55
近日,中国与美国古生物学家联合公布一个重要的发现:他们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带毛恐龙的足迹化石,记者特地采访了研究者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邢立达,向读者呈现这一发现的全貌。首次发现功在"热河"  相似文献   

2.
刘铮 《金秋科苑》2009,(13):54-55
近日,中国与美国古生物学家联合公布一个重要的发现:他们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带毛恐龙的足迹化石,记者特地采访了研究者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邢立达,向读者呈现这一发现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正>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足迹,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类的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最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正保留在沉积岩层面上的动物足印化石是一种重要的遗迹化石,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它们来了解远古生物。科研人员在贵州省茅台镇发现了我国最大规模的侏罗纪早期蜥脚类足迹群。作为恐龙的重要分支,蜥脚类恐龙的遗迹在世界各大洲都被发现过,而茅台镇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最大的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脚趾处深5~6厘米。这些足迹面上还有一些特殊  相似文献   

5.
正新闻回放2016年12月9日,一条震撼性的科学新闻刷爆了朋友圈,以中国地质大学博士邢立达为首的科研团队宣布,在一块近1亿年前的琥珀中,发现了一段恐龙的尾巴组织,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评出的年度重大科学发现中,这一成果排名第二相关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生物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  相似文献   

6.
莱阳,有一个神秘的白垩纪公园,著称大自然的"苏州园林",其中有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化石、恐龙化石,并且还有罕见的平原恐龙峡古群的奇观景象。莱阳是真正的"白垩纪公园",自2010年4月底以来,由我国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不断的对莱阳的金岗口里面的恐龙化石地点进行挖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化石数据     
正蛙类琥珀化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研究团队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avid C. Blackburn等科学家合作,对陆续收集到的缅甸蛙类琥珀化石展开了细致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蛙类由于骨骼柔软纤细、骨化程度低且软骨组织多,很难形成完整的化石,被完好"封存"于琥珀中的情况就更加罕见。这次发现的"琥珀蛙"既是缅甸地区首次发现的蛙类琥珀,也是世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后期的恐龙化石,那时的南极大陆已经漂移到现今所在的位置,但那里仍生存恐龙,这太令人惊奇了。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后期的恐龙化石,那时的南极大陆已经漂移到现今所在的位置,但那里仍生存恐龙,这太令人惊奇了.  相似文献   

10.
杨孝文 《百科知识》2013,(16):26-27
随着发现的恐龙化石越多,科学家对恐龙家族的了解就越深入。新的研究发现,恐龙家族拥有令人吃惊的多样性:它们有的庞大,有的小巧,有的食肉,有的食草,有的会飞,还有的虽长有羽毛,却只用来炫耀求爱……1.非洲厚颚龙非洲厚颚龙学名Pegomastax africanus,直意为"来自非洲的厚颚"。这种恐龙的化石是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南部的岩层中发现的,2012年,科学家对保存在哈佛大学的这些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10,(5):6-6
一个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联合古生物学考察队在内蒙古发现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精美临河盗龙”的化石被确定为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白垩纪晚期小型肉食龙类标本之一。科学家表示,对这一类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鸟类起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张成 《今日科苑》2012,(12):43-45
新闻缘起日前,由中国、波兰、美国、加拿大等国组成的国际考察队称,他们在贵州赤水发现了距今一亿年前的珍奇恐龙足迹,这批恐龙足迹因具有奇  相似文献   

13.
新闻缘起:最近,中国科学家在重庆綦江县夹关地层发现了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多年来兽脚类、蜥脚类足迹较多,而鸟脚类足迹较少的局面,同时对研究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  相似文献   

14.
绝大部分恐龙的化石都只是恐龙的骨骼,但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恐龙身体上的其他部分也会保存下来,让人们对恐龙有更多的了解。最近,南非科学家在中国辽宁的一具恐龙化石身上,发现了石化了的皮肤。以前,科学家也曾找到过恐龙皮肤的化石,但那些都是皮肤的表层,这次的发现不仅包括了表层皮肤,还包括了真皮组织。于是人们终于对恐龙皮肤的厚度有了了解。  相似文献   

15.
如果恐龙还活着,那么恐龙"育婴房"里的生活情景,我们就很容易亲眼目睹了.但现在人们要想做到这些,就无异于痴人说梦了.不过考古学家有另外的办法,来帮我们弥补这个缺憾,那就是借助恐龙的化石,来反推恐龙母婴的生活片段. 成群结队去产卵 这个机会来自于加拿大考古学家在南非的一次惊人的考古发现.在南非金门高地国家公园中的早侏罗纪沉积岩层中,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1.9亿年前的巨椎龙的巢穴化石,而在这之前发现的恐龙巢穴化石是1亿年前的,而且化石的总体数量也没有像这次这么多.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在云南禄丰,科学家发现了一具云南龙的化石,它是生活在三叠纪到早侏罗世的早期大中型恐龙。但科学家发现这头云南龙的化石有点不一般——除了化石表面有一些常见的浅沟、槽等结构外,还存在着大量凸起的特殊网状结构!奇怪的"网线"这些"网线"粗细不一,粗的能有2厘米宽,而细的只有几毫米宽,吸附在恐龙骨骼化石的多处地方。其中,髂骨、坐骨、椎骨的密度最大,除此以外,耻骨、肋骨上也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谁"啃"了恐龙的骨头?  相似文献   

17.
刘莉 《今日科苑》2012,(16):43-47
8月底,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世界曝露面积最大的恐龙化石群"的消息见诸报端。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看来,由于诸城恐龙化石群形成的时间,正值恐龙走向灭绝的倒计时阶段,它们对揭开恐龙灭绝之谜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人类一直对恐龙的演化和灭绝充满兴趣,并不断进行着科学研究和探讨。关于恐龙集群死亡的原因说法不一,至今难有定论。我国多个地区都曾发现过恐龙化石。其中还包括了四川自贡、云南禄丰等规模较大的化石发现地。在这些地方都曾出现过成百上千的恐龙集群死亡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缘起:最近,中国科学家在重庆綦江县夹关地层发现了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多年来兽脚类、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革新》2010,(5):26-26
目前,我国科学家在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点发现了一个单爪龙类恐龙的新属种。这个被命名为张氏西峡爪龙的恐龙化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单爪龙类恐龙,对于研究这一类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众科技》2010,(5):2-2
近期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家在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点发现了一个单爪龙类恐龙的新属种。这个被命名为张氏西峡爪龙的恐龙化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单爪龙类恐龙,对于研究这一类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