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老旧的故事,《论语·待坐篇》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2.
<论语·先进>篇所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描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进行的一场有关人生理想的交谈.(以下引文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3.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①,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条注释是这样写的:选自《论语·先进》。标题是编者加的。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相似文献   

6.
到古书上找"辙"不失为作文创新的好办法。《论语》中的《侍坐》是高中教材的课文,成为众多同学"故事新编"的素材。[课本素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加或知(?),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7.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也,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一些注释,笔者认为有的需要加以补充,有的解释值得商榷,现分述如下。课文题解在介绍孔子的四个学生时写道:“子路,名仲由,一字季路。”子路,应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而不是名仲由。另外,题解漏了介绍公西华一人,应  相似文献   

9.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0.
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也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经典也应该是常读常新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不是第一遍教了,孔子在文中声色俱厉义正词严批评自己的两名弟子冉有和季路,并且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显露出他高度的政治敏感。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对子路是否在现场发生了强烈地纠结。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首先,从子路的性格上来探究。学生对子路的印象大都是从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得来的: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  相似文献   

12.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曾皙言志”一段最为生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言行,在谈话开始,孔子怕学生在他面前不敢畅所欲言,就以“以吾一日长尔乎,毋吾以也”来打消其顾虑,为弟子们畅所欲言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又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诱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志向。  相似文献   

15.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16.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记录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篇章。当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轻率直爽的子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千乘之国”的国相,目标是富国强兵;冉有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国的国相,目标是“足民”,对于礼乐教化还无能为力;公西华则更谦虚,表示自己只能在祭祀或者会盟的工作中做一个小相;曾皙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乎是要做一个隐士,优游于山林。很明显,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正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干预政治的精神,而曾皙的理…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历来有不同解释。高中五册课本上注解为“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此采用孔安国说.另据清刘宝楠的说法,应解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别人)不再任用我了”.我认为后解是正确的.因为对这句的理解关系到全篇的主旨,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广阔空间,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另类解读可能会有"柳暗花明"之感。它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欣赏从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