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臂拳也称通背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臂”。通臂拳在我国流传较广,流派也很多。通价拳的特点是以其特殊的伸竹动作为主,  相似文献   

2.
五行通背拳述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琦光 《精武》2005,(3):28-29
五行通背拳。简称“通背拳”或叫“通臂拳”、“通臂掌”,古称“通背门”。继又称“白猿门”、“通臂猿门”。五行通背拳的技法主要取法于长臂猿的动作。出手以掌法为主。以摔、拍、穿、劈、攒(对应属金、木、水、火、土)五行掌的基本掌法、劲势为拳法的主体而得名。现在通臂拳传流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五行通背拳、沧州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螳螂通臂拳、沙氏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通备拳等等。虽名目相近。而其风格、特点、技法则不尽相同。但其理是一致的。本篇未能一一尽述。仅着重介绍五行通背拳(以下简称“通臂拳”)。  相似文献   

3.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讲究以猿背或猿臂取势. 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少林通背拳外,还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等门. 少林通背拳主要特点: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腰背发力,冷弹脆快,闪展灵活,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4.
刘连洋 《精武》2006,(6):51-51,50
二、武功探秘:明朝通臂拳法的原貌 1.《通臂拳谱》中所载的通臂拳武功体系依《通臂拳谱目录》中所载,该支通臂拳法的武功体系为:六路母法 (解明附)、六路递法(解明附)、六路破法、六路破中递法、六路破中破范总拳(明堂)、六路擮法总拳、六路(?) 法、六路进法;变拳十款(一(?)二进三  相似文献   

5.
李红梅 《中华武术》2007,(11):59-60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  相似文献   

6.
李昌  张云龙 《精武》2009,(4):38-41
拳谱鉴真 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孟秋之吉重书。”即说拳谱初稿于崇祯甲申年(1644年),数易其稿,完稿于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年),前后跨度二十二年,时值明末清初,初创于明代,定稿于清初。周全谱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师董成得自于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为“通臂”,至周全已是六传。  相似文献   

7.
言良 《武当》2004,(12):32-34
明清古本《通臂拳谱》是现存罕见的通臂拳古传抄本,书中不仅详述有“六路母法”等通臂拳基本拳路,而且在通臂拳用法中还载有一些极富特色的技击招法、用法。其中就有“九躔、六靠、六扣”等为代表的实用技法。九躔踢法为人体“长兵”,放长击远;六扣为擒拿封闭,分筋错骨;而六靠则为贴身近战,跌打合一。  相似文献   

8.
言良 《武当》2005,(7):32-34
明清古代《通臂拳谱》中所载的拿法共计六路,称之为六把总扣,每路又分六手,合计三十六手拿法。拿法,即反筋背骨,擒拿捉捕之术。而古传通臂拳拿法中实际上又暗含擒跌技巧,即拿中有跌,擒可变摔。拳谱中称之为“智巧之法”。  相似文献   

9.
通臂在传承中分支流派很多,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有祁氏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太极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等等。  相似文献   

10.
柳德恩  高树山 《武当》2014,(6):38-39
白猿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流派,流传在辽宁省锦州地区的白猿通背拳是祁家通背拳的一支。传承脉络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宝安  赵伟 《精武》2005,(3):38-40
由于前辈秘而不传,加之学者多注重手法练习,很少练习腿法,以致误传通背拳“拳多腿少”,甚至说通背拳没有腿法。其实五行通背拳腿法多样。拳谱云:十字飞环去撩阴,手脚齐到方为真。劈搂穿挑拳加腿,暗腿奇出敌魂飞。用以强调腿法是击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袁东 《武魂》2013,(5):30-30
通背拳是中国璀璨的拳术文化之一,也被称为通臂拳,以背或臂取势。通背拳侧重实用,求招法而不讲究套路。其风格特点是:放长击远,大劈大搓,粗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舒展大放,而又刚柔相济,内外兼顾。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为主。通背拳中的散手动作完美的结合了人体的机能,以至于能发挥出巨大的击技功效。通背拳中的斩首劈山掌其技法是放长击运,势猛力沉,劲力火爆,冷急脆快。现就斩首劈山掌用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剖其中的力之美。让广大爱好学习者了解它的运动之美。同时促进通背拳的传扬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武兵 《武当》2004,(2):34-36
一、简介 通背拳是传统武术之精品,拳理、拳功、拳技都十分系统完善,流传非常广泛。在武林界存有三种同音异字的名称。即通背、通臂、通备,三种拳义各不相同,通臂拳是因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犹如猿  相似文献   

14.
通背拳传统名拳之一,又称“通臂拳”。通者,劲力通贯于全身肢体也;背者,腰背、脊背也。通用腰背的劲力,贯透于肢体,进行抡臂拍击的运动,是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技法特点:势式动作大开大合,连环密集;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出手为掌,点手成拳;甩膀抖腕,立伦成圆;冷弹柔进,坚韧交错;拍击轻快,声音响亮;鹰目猿神,  相似文献   

15.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它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一样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形意拳的由来 关于形意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据现有资料记载,形意拳的创始人当属明朝末年山西蒲州人姬龙凤(有的拳谱记做姬隆风或姬隆丰)。据清雍正年间拳谱《心  相似文献   

16.
韩宝轩 《精武》2007,(8):35-37
通背拳术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已发展出太极通背拳、祁家老派通背拳、祁家少派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等不同流派的通背拳术。然而,考近两个世纪以来,各通背源流,在传承中不仅存在历史纪年的严重断代,而且普遍存在人为假托的附会讹传。例如:讹传春秋战  相似文献   

17.
武术在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众多拳种和流派。即便是在同一拳种、流派中,在不同地域的流传中也往往形成各自的特点,彼此间有所差异。自明朝、清朝,直至民国以来,北京一直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故这里也成了武林人才、武学思想的汇聚之地。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大成拳(意拳)、通背拳、八极拳、三皇炮捶等众多拳法在北京广为流传。北派少林拳法,在北京传习虽不甚广,但其所传拳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拳经总论》的内容综合解析,从战略思想、战术意识、基本技法、临战经验等方面对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促进洪洞通背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但可惜的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陈家沟的太极长拳已经失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洪洞通背拳拳理、拳谱、《拳经总歌/论》、传承人等几方面的对比研究后发现,目前在山西流传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的太极长拳。考虑到太极拳与戚继光32势拳法的关系以及太祖长拳在明代的地位、太祖长拳的技法等因素,认为太祖长拳对太极拳的形成有间接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文章提出了将太祖长拳、洪洞通背拳、戚继光32势拳法(或戚家拳)等拳种结合起来进行太极拳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