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完善的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电视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冲击力和说服力,在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可以发挥社会整合、化解纠纷、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等作用,成为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无论是在电视、广播中,还是在报纸、期刊上,明星绯闻可谓屡见不鲜。与此相对应,围绕明星绯闻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日渐增多。只要稍微留心一下相关的媒体我们就会发现,明星和媒体间的关系好好坏坏聚聚散散,你方唱罢我登场,悲剧闹剧竞相上演,构成了现代社会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致。和任何公民或法人与新闻媒体发生侵权纠纷以后最终的解决准则一样,明星与新闻媒体的侵权纠纷最终解决的依据也只能是法律。但是,由于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在法律规  相似文献   

3.
论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行为是现代法治社会所禁止的一种非法行为.这种行为首先破坏了法律的某种规定,譬如,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侵害了不该侵害的权益等.同时,侵权行为又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加害人为此应承担赔偿的责任.新闻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但面对日益增多的新闻侵权纠纷和新闻侵权诉讼,如何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人手,明确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我们合理处理新闻侵权行为,减少乃至消除新闻侵权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新闻侵权有四个要件构成,本文对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闻纠纷是由新闻传播活动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新闻采访行为或新闻作品引发的、存在于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法人或公民之间的冲突。在现阶段,新闻纠纷主要表现为新闻官司。这一实际状况使得学者们对新闻纠纷的解读总是和新闻侵权、新闻官司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不少有着新闻背景的研究者更是直接将新闻纠纷与新闻官司等同互换。在这样的前提下,难免将诉讼作为新闻纠纷解决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5.
万珂 《中国广播》2005,(2):31-32
近年我国新闻侵权纠纷层出不穷,媒体在应对新闻侵权诉讼时败诉率偏高,引发了诸多新闻界人士的呼吁,这其中原因与诸多政治法律制度有关。但在我国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中,抗辩事由单一也是媒体败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么,什么是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我国新闻侵权法律中规定了哪些抗辩事由?为什么说抗辩事由单一是造成媒体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7.
王生智   《视听界》2006,(4):77-78
恶意新闻侵权诉讼及其危害从1983年杜某诉沈涯夫、牟春霖新闻诽谤罪以来,新闻侵权诉讼已经成为媒体和作者的心头之痛。不可否认,在这些新闻侵权诉讼中,一些作为被告的媒体和作者确有失责之处,但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媒体和作者的恶意诉讼。恶意诉讼,也有论者称为恶意不实诉讼,①或者诉讼欺诈,②是当事人滥用诉权,企图通过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方合法利益以谋求不当得利而提起的诉讼。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特殊性表现在,当事人借助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企图用合法的形式为非法的内容遮羞。在我国学者起草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8.
因新闻作品引起的侵权纠纷主要包括两类:第一是对新闻作品的知识产权而不是作品内容所涉及的权利产生争议;第二类即本文所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内容侵害他人人格权而引起的侵权纠纷.  相似文献   

9.
“媒体侵权”是大众传媒经常遇到的纠纷.目前,新闻视角的不断扩大和报道题材的深入挖掘,新闻报道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之中,使“新闻侵权”或者“媒体侵权”这一问题不断发生.笔者就一则案例探讨新闻媒体的侵权问题,以及新闻采访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并对新闻侵权主体的如何确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黄霄旭 《出版科学》2012,20(1):61-66
着眼我国网络文学侵权日益猖獗的现状,在对国内网络原创文学领军企业——盛大文学版权纷争的分析考察中,总结出网络文学侵权纠纷在诉讼理由、侵权方式、作品数量、法院判决等方面的特点,认为未来网络文学维权将呈现由单独向集体、由一方向各界、由舆论向诉讼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网络文学版权保护面临的制度法律两方面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海燕 《大观周刊》2011,(30):209-209
新闻侵权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屡见不鲜,而调查结果表明,在新闻侵权纠纷中,公众媒体胜诉者不过十之一二.对于公众媒体而言,知晓侵权类型并掌握规避侵权纠纷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侵权行为是现代法治社会所禁止的一种非法行为,这种行为首先破坏了法律的某种规定,譬如,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侵害了不该侵害的权益等,同时,侵权行为又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迦人为此应承担赔偿的责任。新闻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作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增多的新闻侵权纠纷和新闻侵权诉讼,如何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入手,明确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我们合理处理新闻侵权行为,减少乃至消除新闻侵权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认为,新闻侵权有四个要件构成,本对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闻侵权的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新闻界》2004,(2):67-68
近年来,我国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增多。以广州市为例.近5年来,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受理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共计160件,受案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02年就受理67件新闻侵权案件,被告新闻单位从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到电视台、互联网站都有。不仅如此.该市新闻单位败诉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000年媒体败诉5件.占29.4%;2001年媒体败诉14件.占34.1%;2002年媒体败诉24件,占35.8%。这些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权利意识增强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新闻单位在报道过程中的瑕疵是新闻侵权案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新闻侵权,避免因新闻侵权造成的纠纷和诉讼等问题,是摆在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新闻侵权的主要类型、表现以及如何防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由新闻侵权引发的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公民法制意识和人格意识不断增强,新闻自由权和个人名誉权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公权和私权,法律在这两者之间维持着某种动态的平衡,新闻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既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又要尽量规避侵权的诉讼风险。一、从思想上重视隐私权和名誉权新闻侵权行为是在新闻采集和传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每个公民都有独立的人格权,人格权包括姓名、肖像、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方面的权利。新闻媒体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1月1日,上海市发生了全国首例新闻侵权案--杜融诉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之后,新闻侵权案每年都占侵权案件的一定比例.由于名誉、隐私侵权占该类型案件的绝大多数,理论界对媒体新闻侵犯名誉、隐私权的研究较多,对媒体新闻侵犯肖像权的关注则很少.随着配图新闻、图片新闻的增多,新闻侵犯肖像权的诉讼呈上升趋势,但很多当事人以败诉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新闻报道再现我的肖像没经过我许可就是侵权,这是对该类侵权的片面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跳出新闻诉讼的单一视角,论述建构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三种模式建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新闻侵权纠纷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造成新闻诉讼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在行使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时,态度不严谨,采访不深入、不细致,导致新闻失实;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法”和“新闻记者条例”的征求意见稿都有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内容,我想结合法院对新闻纠纷的信访处理及办案实践,谈点个人的意见。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必要性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由于新闻报道发生争议而要求进行诉讼的人显著增多。这些人往往是因为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遂向法院要求通过诉讼解决争议。从1987年1月1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报道侵权是新闻侵权的一种类型,是指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在报道上市公司过程中侵害上市公司及其投资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近些年来,随着上市公司报道的大量增加,以及上市公司及其投资人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上市公司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新闻侵权有关的纠纷甚至诉讼不断出现,因此,如何在法律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界定正当的上市公司信息报道及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区别,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免受新闻侵权诉讼的困扰等问题,摆在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